最近,美国媒体和智库圈开始流行一种反思声音——美国政府似乎陷入了一种"战略误判",严重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从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战到拜登政府的科技围堵,华盛顿的精英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施加足够压力,中国就会妥协让步。然而现实却一次次打脸:中国不仅没有屈服,反而在博弈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反制能力。那么,美国政府究竟高估了自己哪些方面?

一、高估关税制约力:以为中国会求饶,结果自己先扛不住

2018年,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逼迫中国低头。当时的白宫经济顾问信誓旦旦地预测:"中国很快就会撑不住,主动打电话来谈判。"然而,几年过去了,中国不仅没打这个"求和电话",反而用精准反制让美国企业叫苦不迭。

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对美国汽车的关税反击——将部分美系车的关税提高到125%,直接让福特、通用等车企痛失中国市场。美国大豆农民更是惨遭"精准打击",中国转向巴西、俄罗斯采购大豆,导致美国农场主堆积如山的库存无处可销。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曾报道,一位美国企业高管私下透露:"白宫原本以为中国会服软,但现实是,他们根本不在乎美国的关税威胁。"

更讽刺的是,美国的关税大棒最终砸到了自己脚上。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研究显示,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90%以上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沃尔玛、塔吉特等零售巨头的商品价格被迫上涨,底层民众的生活成本飙升。而中国呢?通过开拓东盟、非洲等新市场,外贸出口不降反升。关税战打了几年,美国贸易逆差不仅没缩小,反而创了新高——这大概就是华盛顿精英们始料未及的"魔幻现实"。



二、对中国认知滞后:还以为中国是20年前的"打工仔"

美国对中国的误判,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认知严重滞后。许多华盛顿政客和智库学者的对华印象,还停留在20年前——认为中国只是一个依赖美国市场、技术、投资的"世界工厂",一旦美国断供芯片、封锁技术,中国经济就会崩溃。

但现实是,中国早已不是吴下阿蒙。在产业链上,中国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从螺丝钉到航天器都能自主生产;在科技上,华为的5G、比亚迪的电动车、大疆的无人机,已经让美国企业感到威胁;在市场上,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市场",14亿人的消费潜力让全球企业无法忽视。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最近刊文警告:"美国正从‘中国威胁论’的恐慌,滑向另一种危险的自大——认为中国不堪一击。"这种认知偏差导致美国屡屡误判。比如在半导体领域,美国以为切断ASML光刻机供应就能扼杀中国芯片产业,结果中国自主研发的28nm、14nm芯片陆续突破,华为甚至用国产7nm芯片杀回5G手机市场。美国的封锁,反而加速了中国技术的独立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已调整战略,不再依赖单一市场。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欧班列打通亚欧大陆桥,"一带一路"合作遍地开花。美国想用"脱钩断链"孤立中国?抱歉,中国的朋友圈比美国想象的更大。



三、忽视自身经济困境:制裁别人,却让自己失血

美国政府最大的错觉,就是以为制裁别人不会伤到自己。但现实是,美国的经济问题早已积重难返,贸易保护主义不过是饮鸩止渴。

通胀问题就是典型例子。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直接推高了本土物价。美联储疯狂加息试图压制通胀,结果导致硅谷银行、签名银行接连爆雷,中小银行体系摇摇欲坠。而中国呢?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完整的供应链,CPI常年保持在2%左右的温和水平。美国想用经济战拖垮中国,结果自己的老百姓先受不了物价飞涨

另一个尴尬的事实是,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计划基本失败。尽管拜登政府砸下数千亿美元补贴芯片、新能源产业,但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迟迟无法量产,英特尔等本土企业也抱怨"成本太高、工人不足"。相比之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新三样"出口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绿色经济的领头羊。美国想遏制中国制造,结果中国制造升级得更快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债务危机。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4万亿美元,每年光利息就要支付1万亿美元,相当于军费的两倍。而中国一边减持美债,一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东、拉美国家纷纷用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美元霸权的根基,正在被美国自己的挥霍和中国的策略一点点瓦解



结语:傲慢是战略的大敌

历史一再证明,傲慢是战略误判的根源。美国政府高估了自己的筹码,低估了中国的韧性,最终陷入"越打压,中国越强"的怪圈。今天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最大的消费市场、最活跃的科技创新生态,早已不是靠几项制裁就能击垮的对手。

美国真正该做的,或许是放下身段,认清现实——21世纪的全球博弈,不再是单极霸权游戏,而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多极世界。继续抱着"冷战思维"折腾下去,恐怕只会加速自己的衰落。毕竟,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错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