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出手后,公安部道研中心也就智能驾驶敲响“安全警示钟”。
近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交通言究社”发表《智慧领航,安全护航——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功能使用须谨慎》。
文章表示,近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引起社会讨论。究其原因,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的认知不到位,误以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据悉,汽车驾驶自动化分为6个等级。其中,0—2级为辅助驾驶,系统辅助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主体仍为驾驶人;3—5级为自动驾驶,系统在设计运行条件下代替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当功能激活时,驾驶主体是系统。
文章强调,目前,国内主流量产车辆所搭载的辅助驾驶系统尚处于0—2级,属于“人机共驾”的辅助驾驶范畴。如果驾驶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脱手脱眼”,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因此,即使车辆开启了辅助驾驶功能,驾驶人也要全程保持驾驶位值守,实时监控路况。
对于车企误导宣传行为,文章提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若车企通过广告或宣传材料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如将2级辅助驾驶描述为“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虚假宣传行为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随着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下半场,行业竞争主线从“价格战”转为“智驾战”,城市NOA功能、端到端等各种智能驾驶技术迅速普及。一时间,“高阶智驾”“智驾平权”似乎成为车企营销的标配。每逢发布会,车企高管们都甩金句、亮数据、“拉踩”友商,以各种话术强调智驾的作用,“全场景智驾”“零接管”等智驾营销概念层出不穷。
事实上,许多车企都存在过度营销智驾争议。
此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与网红交警谭乔的直播活动中称,“没转过方向盘,可以打盹睡个觉。”尽管谭乔忙解围道,“你只用了两根手指头搭在上面。”证明余承东的手并未离开方向盘。然而,余承东却回答,“有时候拿开也行,法规要求还是放在上面。”
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也曾直播体验端到端智驾。小米汽车官方微博称,实测全程0接管,多场景应对自如。“车位到车位,上车就能用”。
各大社交媒体上,也时常出现“高速开车躺平睡觉”“开车时双手玩手机”等博流量的争议内容。但“3·29小米SU7爆燃事故致3人遇难”后,智驾安全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大众争议的核心围绕车企是否存在过度营销导致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产生误解、认知模糊、过度信赖等问题。
需注意的是,尽管智驾在国内迎来蓬勃发展,但无法达到真正的自动驾驶水平,因此车企需要明确技术和宣传边界,用户也应理性认知智能辅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