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由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腾讯公司等联合发起的“上海市5分钟社会急救”志愿服务公益项目正式启动。

“上海市5分钟社会急救”志愿服务公益项目的实施,将助力应对“院外心脏骤停”等各类医疗急救事件,构建“政府领导、部门协同、专业指导、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社会急救网络新格局,推动上海建设成为大应急、全覆盖的医疗应急重点城市,为上海市民筑牢生命防线。详见↓


该项目结合2025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投放AED急救设备计划,培训急救志愿者,使院外急救志愿者能够快速定位并启用AED,参与到心脏骤停的现场急救环节,填补医护人员到达前的“空窗期”,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据悉,近年来,本市持续推进在全市交通枢纽、大中小学、商场以及体育场馆、公园景区等各类公共场所配置AED,截至2024年年底,共配置了6585台AED,配置水平在每10万人约26.5台。今年市卫生健康委将在居民小区和公共场所增配AED设备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计划用三年时间(到2027年底)配置率达到每10万人100台以上,接近新加坡的水平。

为加快完善本市医疗应急资源规划布局,提高医疗应急快速响应效能,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今年市卫健委规划制定了加强本市AED配置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推进计划,将重点推进在(千人规模以上)居民小区配置AED设备。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该配置计划,将在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增配7500台AED,同时也将培训应急救护员8万名(红十字救护员(初级),含外伤处置、CPR+AED)。“上海市5分钟社会急救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将在本市增配1500台AED,并且培训考核急救导师3500名、AED操作志愿者7万名。这两个项目加起来,2025年本市将配置AED超过9000台。到2025年年底,本市AED配置水平将超过每10万人50台。

同时,市卫生健康委将建立上海市AED电子地图一张网,并逐步与本市120院前急救调度平台实现对接。实现利用“AED电子地图一张网”,开展一键式设备查找、导航、呼救及志愿者响应救援等功能,实现公众急救与专业急救联动响应。此外,加强AED管理、运行、维护,做好已安装设备日常运维和巡检工作,从日常模拟演练、紧急事件联动、现场响应处置、设备状态监测、设备资产管理等全链条做好长效监管,确保已安装设备实时可用。

资料: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社会工作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