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不知读过多少唐诗,与国家百姓命运息息相关的莫过诗圣杜甫的诗歌了。延安城区西南有杜甫川,那里曾留下了这位先哲艰辛跋涉的踪迹;七里铺有一座杜公祠,我曾与同学多次到那里去朝圣过,杜公祠外路边巨石上有“少陵川”三个石刻大字,那些动人的传说至今还记忆犹新。后来与同事去成都,又有幸瞻仰了杜甫草堂这个历史遗迹,更令人感慨万千。


成都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759年,48岁的杜甫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历尽千辛万苦,由华州、同谷入川,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南浣花溪建成一座草堂,又曾被友人严武上表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由于战乱,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艰难日子。就在晚年这十多年间竟写了一千多首诗歌,仅在草堂里就写了诗文二百四十篇。可以这样说,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在这里发展到了极致,草堂成为他不朽精神的象征,成为他艺术生命的凝结点。

乘车前往草堂,是一个秋日的下午。现在的草堂已成为“杜甫草堂公园”,正门两边清人顾复出题写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流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一副对联格外醒目。这里树木参天,溪流环绕,花草繁盛,环境幽静,富有祠宇园林特色。我们在清幽的园内,徜徉在曲曲折折的小道上,缓缓地走过大廨、诗史堂、工部祠、草堂亭,久久地伫立在杜甫的塑像前,细细地品味那些诗文拓片和历朝名人对联,静静地仰视那亭顶上笘着的稀疏的茅草,轻轻地抚摸着油漆斑驳的大柱,这一切,都把人带回那尘封的历史中去。


秋风起了,草堂上的草梗在风中瑟瑟作响,似乎让人倾听它的诉说,让人畅想茅屋里发生的一切,不禁让人吟诵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那情,那景,仿佛让人看到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弯腰驼背地站在秋风之中,他呆呆地望着被风卷起的屋顶茅草在空中盘旋着到处飘洒,只能拄着拐杖无可奈何地仰天叹息。风停了,连绵的秋雨透过破烂的屋顶滴滴答答漏得没有容身之地,作者彻夜不眠只能感慨世道之艰。他只盼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自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能将个人悲苦置之度外,推及天下人的苦难,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

如果有人说这首诗带有理想化色彩,那么作者在草堂写的《又呈吴郎》中表现的为民思想就更加现实可亲。“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须转亲。”作者对一个普通农妇设身处地,是那样体贴入微。“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才是百姓无法生存的根本原因,作者饱蘸浓墨,酣畅淋漓地控诉了统治者横征暴敛,国家战乱的现实,他身在草堂,却把人民的命运与自己紧紧地连在一起!“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消息传到草堂中,他立刻喜极而悲地“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使作者59岁病逝前在前往岳阳的一条破船上,还感慨“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诗人把自己的一生置于祖国危难和人民苦难之中,无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正是这些进步思想,才会形成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作者经历开元盛世,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渴望建功立业;困守长安,曾“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政治上失意,生活上困顿;安史之乱,曾“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为国奔波,饱经离乱之苦;奔波流离,曾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哭声直上干云霄”,展示下层百姓的悲惨遭遇,发出为民请命的呼喊。这一切,到成都草堂后,无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是艺术造诣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昔人已乘黄鹤去,思古追昔话流年。面对草堂,让人悲叹志士仁人的一生,但又让人崇敬那炽热的胸怀,历史总是把这份情愫留给后人去思考,去咀嚼,去品味,从中得出一份人生的意义来。

草堂,草堂,这里有一个伟大的灵魂,有一座精神的丰碑。

文章配图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学顾问 :魏新怀 刘虎林 高延平 刘玉东 张湛武

主 编 :刘 亮

副 主 编 :白海平 吴生斌

执行主编 :李绥宁

解说编辑 :陈 军

播 读 :王 莉

图文编辑 :高 鑫


监制|刘亮

审核|张生燕

责编|白腾 刘强

编 辑|崔春娥 高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