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1月份的数据统计,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已经达到3.1亿人,占总人口的话22%。这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只是老年人的数量,已经抵得上一个大国家的总人口数量了。

老年人如何有质量地过好后半生,不仅是一个宏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每个家庭是否幸福的重要问题。



人老之后,体能、大脑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所以,绝大部分老年人逐渐退出了社会生活,有些甚至蜷缩在家庭当中,每天的生活就是睡觉、吃饭、看电视、刷手机,没有目标、没有爱好,就像“废物”一样活着。

有的儿女认为:父母辛苦了一辈子,老了理应歇歇了;老人脑子不灵光、腿脚不利索了,做事有危险。所以,应该让父母安享晚年。

但是,有的儿女认为:老人也同样拥有掌控生活的权力,他们有属于他们的价值,不让他们出门、不让做工作、不让做家务,就是在剥夺他们的生存价值和享用精彩的生活的权力。

由此,出现了“废物式养老”一词,特指那些每天吃饱、喝足,默默等待生命终点降临的老人。

01 让父母不做任何事情、照顾得无微不至是真“孝顺”吗?

闺蜜家有个被养“废”的老人。

她的婆婆70多岁,可以跳广场舞一个小时没问题,但是,她的老公认为他妈老了,有老年痴呆的症状,于是限制她出门,生怕她不小心摔跤受伤;不让她做饭、刷碗,认为她做不好、刷不干净;不让她用手机支付,担心她被人骗.....

他认为这是“孝顺”母亲。

我们却都觉得这是在限制老人的“自由”。

几年下来,闺蜜的婆婆没有了爱好、没有了社交,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吃饱了之后呆坐、看电视、刷手机,家人聊到的外面的事物不知道、新的词汇听不大懂,别人聊天也插不上话,感觉有时就像立在家里的一株植物,而不再是亲密的家人。



在这种过度保护的背后,其实隐匿着一种令人感到窒息的逻辑:老人 = 累赘 = 需要被圈养。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如同“报废”般的状态正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就像温水煮青蛙,直到他们也深信自己的生命价值仅仅剩下等待死亡这一结局。

我们自认为将老人供奉起来是让其享福,实则是在加速他们生命的凋零。

老人整日安坐于室内,身体缺乏锻炼,心理上孤独,会导致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更容易患上各类老年性疾病。

“废物式”养老,孝顺是假象,本质是“控制”,正在隐伤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圈养”状态的老人,其认知衰退的速度较活跃老人快 2.3 倍。

杭州的某家养老院取消了固定的作息表,任由老人自行决定何时起床、何时娱乐,其抑郁率径直下降 40%。

我也是一个即将进入老年生活的中年人,我坚决不要自己的老年生活被人照顾的无微不至,我希望能自给自足,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02 孝道的最高境界,是帮助父母永远为自己的人生主。

古往今来,从未有一个社会同时容纳如此数量庞大的老年人。

因为人均寿命的大幅度提升,老年人退休后照样可以拥有几十年生命力旺盛的生存时间。



而且,现代的老年人有文化、有思想,他们不再像从前的老人那样,将吃饱喝足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

很多人不甘于浑浑噩噩过完终生,而是希望在吃饱喝足的基础上依然活得精彩、活出晚年的人生价值。

近期,央视正在播出《我的后半生》。剧情主线看似是一位独身老人寻找伴侣的曲折过程,是感情剧,事实上,我认为编剧在尝试探讨老年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沈教授因为妻子病故而独身,郁闷终生还是毅然走出?

苟教授勇于追求爱情,与小20岁的妻子:携手一起走,能走多远走多远;

患上阿尔海默症的丁院长因为渐渐失去记忆力和自理能力,不得不住进养老院;

沈教授的亲家公亲家母,虽然吵吵闹闹,但也反映出千千万万普通家庭老伴之间的相处模式;

还有,清风傲骨的科学家聂娟娟,虽然不愿意拖累儿子,但身患重病,最终还是去国外找儿子去了。

不同的老人、不同的家庭模式、不同的儿女,各自选择了合适自己的道路。



不管怎么说,“老”并不等于“ 弱”,衰老不应成为退出生活的借口。

让老人活出自己的价值,并不是要他们再度成为生产力,而是要归还他们身为“人”的资格。

当我们看到:98岁的建筑师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前诠释永恒创造力,88岁的香港老太太还在做公交车司机,101岁的科学家崔琦仍在实验室追问量子之谜。你就会发现:衰老不是生命的折旧期,而是价值的转换站。

作为儿女,孝道的最高境界,不止于让父母衣食无忧,而是帮助父母有精神上的独立空间,满足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需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