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耿子叶)4月18日,记者从北京市头雁工作会上获悉,全市近300名“头雁”经过培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领航者和生力军,“头雁”队伍带动增收农户超过15万户,新增就业岗位超3000人次,26名“头雁”上榜北京市农民增收典型案例,“头雁”联农带农、兴农富农的作用持续显现。

在大会上,头雁发展促进会成立,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绿农兴云智慧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岳巧云当选会长。头雁发展促进会主要由乡村产业振兴“头雁”构成,涉及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产业类型包括种养业、加工业、社会化服务、电商、乡村休闲旅游等,涵盖整个产业链条。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立促进会是为了搭建“头雁”持续培育载体,构建“头雁”互帮互学平台,创建与政府、市场间的桥梁纽带,在更大范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就业增收。头雁发展促进会成立后,将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发展的课题研究、政策宣传、业务交流、专业培训、人才培养、展览展示、对外交流等业务。通过将“头雁”集结为雁阵,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延长产业链条,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释放乡村振兴活力,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更好地形成创业带动效应。

近两年,北京市“头雁”及其经营主体获市级以上荣誉奖励221个。2024年,“头雁”人均较上年增加营业收入150余万元,新增种植面积703亩(社会化服务6856亩),新建或改造各类温室大棚197.2亩,新建冷库、农产品加工车间6600平方米,有力促进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延链增效。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