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高素质法院队伍建设,离不开优良司法作风和精湛审判技能的传承。上海二中院始终将“传帮带”作为提升干警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抓手,从2005年推出“一对一”青年法官导师制度,到2014年创办“法官学者论坛·导师讲堂”,再到2019年选任首批审判团队负责人……一系列的举措化作推动法院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值此建院3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策划「至正薪火」专栏,展现一代代二中人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师徒故事。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上海二中院民庭副庭长卢薇薇和她的法官助理沈奕珺。



“珺珺,坐下来,没关系。”审判席上传来师父沉稳的声音。面对拍桌咆哮的当事人,她的法袍纹丝未动,于我而言,像一根定海神针。这是我跟师父一起办理的第一个案件,也是她教会我的第一课:司法的力量不在声高而在理正,面对纷争,法官要稳如磐石,抽丝剥茧。

从“小迷妹”到“小徒弟”

在成为师父的法官助理之前,我首先是她的“粉丝”。她的履历表上写满闪闪发光的头衔: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法院党建先进个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政协委员、新时代上海法院先锋、上海法院优秀法官,屡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最让我向往的,是她作为建设工程纠纷审判专家的专业厚重。

2024年,机缘巧合之下我有幸成为师父的法官助理,自此开启了我们之间的师徒之缘。记得搬进她办公室时,我小心翼翼地指着窗边的绿植问:“卢老师,这个......能挪一下吗?”她笑着说:“你随意,这也是你的办公室,就当自己的小空间。”师父平易近人的一句话,安抚了我初来乍到时拘谨又满怀期待的心。在后来的相处中,我发现我和师父还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我们都是“毛孩子”的家长,我们在工作之余都喜欢搭乐高、做手工,办公室里都喜欢放上鲜花和绿植——在法律人的严谨之外,原来还有很多鲜活有爱的默契。


卢薇薇和沈奕珺合影

师父的关爱让我对审判业务始终怀着持久的热情。刚来师父的审判团队时,在建设工程领域还“稚嫩”的我,常常会和师父讨论很多专业问题,记得有次讨论了很久,师父从保温袋里拿出大壶春的锅贴说:“先吃点,脑子转得快!”师父总是会带些时令水果和零食,结案压力大时,她总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写判决。”

严谨与温度并重的专业底色

文章开头的那场物业纠纷开庭,是我第一次见识到师父的审判艺术。当事人情绪激动,拍着桌子打断师父的问话。我刚要起身去叫法警,师父轻轻一句“珺珺,坐下”便让我重新镇定下来。她的庭审风格简洁有力,每一个问题都直切关键:“您主张减免物业费的依据是什么?”“您反映漏水问题后,物业公司是否进行过维修?”在她条理清晰地询问下,当事人渐渐平复了情绪,最终案件得到妥善处理。师父后来告诉我:“开庭时法官需要倾听,但更要引导当事人回到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


卢薇薇在庭审现场

作为民庭副庭长和建设工程纠纷审判团队负责人,师父率先在庭内建立疑难复杂案件团队共议机制,并与专业法官会议相互融合,形成规范化、递进式的大案、要案、繁案研讨程序。师父乐于传道授业,她鼓励团队法官助理旁听讨论,在对案件给出指导意见的同时,师父也会分享她的办案经验,这也是我们小徒弟学习取经的宝贵机会。在她的成果中,有一起案件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第65号指导性案例发布,多起案件入选上海法院精品案例、优秀裁判文书、示范庭审等。



最高人民法院第65号指导性案例

在师父身上,我看到了一位优秀法官应有的品质:对法律的敬畏,对事实的严谨,对当事人的尊重。她用行动告诉我,审判工作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也需要司法为民的情怀。这些收获,将永远指引着我的职业道路。

延伸司法视角,融入社会治理

作为连任两届的上海市政协委员,师父带我走进了更广阔的舞台。她常常带着我参与各类社会调研,让我看到了司法工作更广阔的社会维度。记得为了完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提案,我们连续走访了数个小区,在盛夏的烈日中实地勘察,在底楼的天井里听阿婆讲采光权诉求,也在顶楼听年逾八旬腿脚不便的老爷爷说七年没下过楼。师父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法律问题背后的民生堵点,基于这些调研,我们共同撰写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案件业主容忍义务标准建构》获得全国法院第三十六届学术讨论会三等奖、上海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二等奖。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案件业主容忍义务标准建构》获奖

在调研低空经济发展时,师父带着我走访无人机头部企业,与技术专家深入探讨新兴业态的法律风险防控。她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加强民用无人机监管建议的政协提案,从法律适用、行业标准、纠纷解决等多个维度提出专业建议。

除此之外,师父十分注重审判经验成果转化。基于多年深耕建设工程领域纠纷的审判经验,她主持编写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办案指引》已经成为很多法官和法官助理的参考用书,有力地提升了建设工程纠纷审判的质量、效率与效果;她主持的上海高院重大课题《城市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中涉业主委员会法律问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的统一;她参与编写的同济大学“十四五”规划教材和多份审判白皮书,将审判经验积极转化成为民服务的举措建议。


2024年卢薇薇作为市政协委员在上海“两会”现场接受记者采访(图片来源:上海法治报)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优秀的法官不能局限于个案裁判,更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让法律条文落地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让司法智慧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具体措施。

跟师以来,我从一个连汇报案情都会结巴的“小助理”,成长为了能独立接待当事人、组织庭前会议的“小徒弟”。但我知道,自己离师父的境界还差得远。每当我办案遇到棘手情况时,耳边总会响起师父的谆谆教导,心也就慢慢安定下来。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法官力量,从来都是像师父那样,用专业沉淀底气,用温情化解戾气,在每一个案件中守护天理、国法、人情的平衡。


师父寄语

入职三十余年,跟过师父,也带过徒弟。在成为搭档前,我并不认识珺珺。虽然同事介绍说,“是那个节目主持人”,可我还是对不上号。对珺珺的第一印象,来源于三年前的一篇法宣文章,当时看了之后就觉得,这个小姑娘,蛮能干的。时光匆匆,珺珺跟我搭档已经一年多了,渐渐地她成了我不可或缺的助手。珺珺对工作认真负责,能很好地胜任法官助理的岗位,无论是审判本身,还是司法延伸,都做得很好;对生活充满热爱,大气、开朗,乐于尝试自己喜欢的活动,活得精彩纷呈。

要说寄语的话,我想分享一段往事。前些年,上海高院组织采访一些系统中的先进典型。当被问及“作为法官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说调解成功最快乐,有说执行到位最开心,有说得到当事人肯定时很感慨。但在回答“法官的底色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善良”这个词。

民生无小事,我们处理的每一起案件,都是他人一段鲜活的人生经历。同样是办案,有些人能多倾听、多想办法,真实解决纠纷,有些人则只会生搬硬套,把判决做成考题。我想,只有秉持善良本色,才能肯做份外事、多做份外事、乐做份外事,真正做到如我在诉,切实解纷止争。人生的路还很长,愿珺珺以善良之心,渡烟火日常,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责任编辑 | 杨一帆

版面编辑 | 周彦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