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泛舟湖上吟诗;林逋隐居孤山,梅妻鹤子,「放鹤亭」成为后世文人读书静思的象征;苏东坡喜读书,也爱会友,望湖楼、孤山为其提供绝佳之处;张岱自称「湖上笠翁」,常于湖心亭夜读;虎跑寺出家前,西湖山水为李叔同提供「长亭外,古道边」的灵感……
或许你也会感慨,也许过去每一朝代的总和,都不及当下的时光猛然。当我们被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流量裹挟,还好,有一面湖光山色试着唤醒更多人:当白纸黑字不再是唯一的表达,阅读的快乐,也可以更无拘无束。
当然,还是要阅读。
西湖一定是最好的布景。去年8月,西湖区把一块寸土寸金之地「拿」了出来,曙光路举重若轻的这一笔,如今是「阅见曙光」,也是西湖区打造「阅读第一区」的实验室,大名「阅西湖」。
这么好的地方,就应该用来读书、喝咖啡、听讲座、逛乡集,结识更多有趣的人和事。
光是一个人阅读还不够,和苏东坡一样,会友,才能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愉悦而持久。
其实,这个观点,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也说过,他喜欢这种围坐在「花园」长桌边和最要好的朋友谈哲学,也会在街头巷尾和人们闲聊几句。
不论社会阶层,不论认不认识,与他人建立联系更有意义,这种慰藉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来自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交融。
相比书店、图书馆,「阅西湖」是一个更开放的多维空间,围着百年银杏树,可以散坐檐廊,遛狗、喝咖啡、读书、交谈,把阅读空间打通,很难不说是多种维度的链接。
很难定义「阅西湖」是什么,书店、咖啡馆太过单一,文旅复合空间过于官方,或许可以称其为「青年社区」吧,自带一种冷漠大都市里没有的社区温情,有着「点头微笑就很美好」的社交距离,是治愈,也是滋养,是西湖和阅读本来的样子。
那么,湖上,有请!
长夜漫漫,孤光萤萤,旧时江南载送客货于夜间航行的船只漂浮于水面。船友无事,唠经史百家、旅途趣闻、世间怪事,以此来消磨时光。
所有这些,便成了天下学问之最难对付,张岱将其编为《夜航船》。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夜航船不仅是一幅无所事事的悠哉画面,从它的被发现,到出版,再到「出圈」,仿佛一记拷问:旧时的文化段子为何在数百年后仍能激起浪花?
正如我们提出的命题:当千年文脉遇见数字浪潮,西湖,今天可以怎么「读」?
与其在不确定的数字时代里随波逐流,不如在阅读中,让思绪信马由缰。
「对话·书卷西湖」便是为此而设,我们邀请来郑培凯、鄢秀、杨崑、董强、张抗抗、孙昌建、王犁等文化大咖,聊聊文学经典,或是艺术与日常。
还有一些对话,留给更宁静的夜晚。无论是夜航Talk、湖聊club,还是湖上Soirée,都只是为了链接到更多的你。不妨碍午夜依旧不灭的暮色指引我们,驶往一个个心湖深处。
在西湖,痴醉忘忧;在西湖阅读,吾道不孤。
北岛有一篇《旅行记》,讲的是他这些年的游历,开头是这样的:「看到儿子蹒跚学步的录像带,心有所动——那是旅行的开始。其实,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当我们开始行走,每一步都算数。
不得不说,Citywalk确是裹挟在网红和流量中的一项友好活动,它将人从遥远的、不切实际的、为了旅行的旅行中拉回现实,用脚步点亮那些被忽略的、在地的、真实的家园。
西湖本就是一个值得「漫游」,而不是「导游」的地方。
这一次,与你一起佛系漫游西湖的,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嫡孙女李莉娟。
天津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弘体」书法继承人,李莉娟居士身上更重要的一个标签则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嫡孙女。这样解释,眼前就浮现出非必要不再多写一笔的「弘体」。李莉娟父亲李端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俗家时的次子,李莉娟虽未见过祖父,或许因为某种冥冥,1986年皈依的李莉娟对佛法,以及祖父出家都有自己的见解。
这次,与李莉娟同走西湖,毫无悬念,定是虎跑。
1918年,39岁的李叔同在虎跑寺剃度修行,后在杭州灵隐寺受戒,正式皈依佛门,法号弘一。其后24年里,弘一法师选择最深涩的佛家流派「佛宗」,将已泯灭了八百余年的唐朝南山四分律宗整理出来,后被尊奉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
同行者还有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城市漫步导师仲向平。在杭州长大的仲向平习惯于走街串巷、梳理爬剔,让他来讲被人遗忘的老宅、老路或是和房子和主人的故事,再合适不过。
或许你已路过虎跑许多次,但与新朋友一起,怀揣文化解码的密钥,打捞出独家的西湖记忆碎片,一次漫游,或许一生难忘。
除了用脚步丈量的「阅西湖·读城Citywalk系列」,我们也将「漫游」的方式也无限扩展,比如阅西湖·湖上Gallery系列就是通过他者的体验和呈现,感受到西湖的更多维度。本月我们推出的是《如是澹观,西湖倩景——美术摄影名家郭锡麒特展》和《西湖梦寻:郑培凯书法作品展》。
「西湖倩景」摄影主题展,由民国摄影家郭锡麒1947年出版的摄影作品集《西湖倩景》为原点,展出相关摄影作品、原版图书、手稿,郭锡麒使用的相机、底片、摄影用具等收藏级展品。
郭锡麒(1896—1976),是中国早期美术摄影名家。以风光摄影见长,精于照相着色技术,被誉为「最擅长设色」的摄影家之一,在上海、昆明、南京、杭州举办过六次个人影展,出版有影集《南京影集》和《西湖倩景》。
《西湖倩景》作品集中有「西湖四日游」内容,含路线、餐饮、住宿推荐,策展人李长江收集了不同年代的西湖旅游地图和旅游导览类图书,借由本次展览,可以了解到,上个世纪西湖旅游的打开方式。还有机会近距离了解西湖牌的相机、镜头、老物件等古董收藏品。
西湖是梦的容器,千百年来,它盛放着文人的诗、游人的醉、禅者的悟与茶客的闲。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写道:「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这一场梦,从白居易的春行钱塘,到苏东坡的晴雨空濛,再到李叔同的禅茶一味,层层叠叠,化作墨痕,被郑培凯以温润笔意一一拾起。
在郑培凯的笔下,既有张岱的旧梦遗韵,亦融东坡的旷达、乐天的闲雅,更兼弘一法师的澹远禅机。《西湖梦寻:郑培凯书法作品展》以书法为舟,载观者溯游西湖的千年文脉。穿行其间,如漫步长堤,或遇一句诗,或逢半盏茶,在疏密浓淡的笔墨中,寻得属于自己的西湖梦。
以上活动,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您也可以添加小助手微信
咨询更多信息
如果说「乡集」是城市和乡野风物的一席对话,那么,在抵达过贺兰山和秦岭后,「乡集」来到了城市,来到了西湖边。
因阅读而起,以书开篇,这次的乡集有快闪,也有慢闪。快闪几天,慢闪要一个月,好事物不会稍纵即逝。
这次,「阅西湖·湖上Market」让人们在城里赶集。晓风书屋创始人朱钰芳说,「乡集」给人的直观感受是「生活」,是闻得到泥土芳香,可以触达的实质;
这一次,樢咖啡转场,从悬崖古村、寂寞秦岭、苍凉大漠,直入西子湖畔,柳如是写《湖上草》的湖上,唤其樢cafe「游牧咖啡师计划」;
这一次,酒神公园向你敞开。葡萄酒翻过贺兰山,循着季风,将花香果香传播到西湖边,葡萄的一生之旅和酿酒的故事,在西湖边同样回味无穷。
在SocialBeta 的一篇报道中,集市被比作线下版「豆瓣小组」,志趣相投的年轻人都汇聚在这里交朋友。通过不同的主题,把生活方式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
摊位或是某种产品,就像是一个符号,买家走到卖家的摊位前驻足则代表了一种兴趣焦点,会引发一场「互动仪式」。
用身体在场和摊位上的兴趣符号传达彼此的关注焦点,并在交谈中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甚至完成身份认同。
我们在做的正是如此,无论是行走,还是静观,无论是品酒,还是喝咖啡。
来湖上,体验「扎堆」的快乐。
指导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杭州市西湖区委员会、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浙江之声、中共杭州市西湖区委宣传部、西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晓风书屋
支持单位:西湖阅读联盟
策划执行:鸢白文化、宿集营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