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在社交平台“冲浪”时,看到了一个山西博主分享最近读《红楼梦》的感受,表示:发现好多老家的土话在里面都有对应的字,这种感觉很奇妙。



评论区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同感,“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能看懂《红楼梦》里的方言了……”“原来不止我这么觉得……”



也有人表示,不只是《红楼梦》里有山西方言:“元杂剧里才是最多的,多到怀疑人生。”



在山西,

随便一个人都是“古汉语专家”?

山西话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俗气、土气、硬圪撅撅地不好听不说,还费劲马趴地听不懂。可是,现在仔细琢磨,山西话古老而雅致,有情感有温度,犹如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长得真叫个袭人(漂亮)” “收拾便(biàn)宜了” “别花麻吊嘴(花言巧语)的” “克化(消化)不动” “真恓惶(可怜)” “去搬个杌子(凳子)” ……

总有一些平日里挂在嘴边的方言,说得出来却写不出来,直到有天细读经典时,才发现:“哦!原来这么写。”



有人说,“你们山西人学古汉语应该很轻松吧。”



也有人说:“山西随便一个人可能都是‘古汉语专家’。”



虽是玩笑,却也不无道理。的确,对山西人来说,那些在旁人眼中充满古韵的 “古汉语”,不过是他们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的家常话,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古老的文化韵味。

就拿 “吃” 来说吧,山西人常用 “咥” 字,听起来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可写下来却是一个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

从字面意思看,吃至极致为之“咥”。虽是吃的意思,但可不是一般的吃,是指狼吞虎咽般大快朵颐。在山西吃饭,似乎只有用“咥碗面”才能感受到这片土地带来的厚实感。



又如 “家里” 这个词,在山西一些地区的方言里,人们习惯称之为 “居舍”,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带着一种古朴的味道……

再比如,山西人说“相跟”,表示一起、结伴的意思,而在元杂剧《施仁义刘弘嫁婢》中也有这样的表述:“吾神在襄阳为理时,所行事有法,治百姓无虞,不与薄幸之人相跟,不与邪僻之人游径”。

在回忆过去时,山西人常说“年时,我……”,表示 “去年” 的意思, 因而当读起“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时,才惊觉为何如此顺口……

当听到老人常说 “记得把东西荷(拿)上”,还不明白“荷”到底是哪个字,但看到古文中“带月荷锄归”的“荷”字便豁然开朗……



图源:小红书@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山西方言咋有这么多的“古音”?

那么,山西方言为何能留存如此丰富的古韵呢?这还得从山西这片土地开始讲起。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自上古时期起,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历经无数朝代更迭,岁月磨砺,让山西沉淀出多元且灿烂辉煌的文化。

在漫长岁月中,诸多古老的文学艺术瑰宝,如: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戏曲、民歌……它们犹如一条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延续着几百年前的古老词汇,借助丰富多元的艺术载体,跨越时空的界限,从祖辈们的口中代代相传至子孙后代,成为山西人传承情感与文化的重要桥梁。

此外,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为晋语的留存构筑起天然屏障。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极大地限制了语言的大规模交流。少了频繁的交融与冲击,方言内部结构得以稳定延续,古老的词汇、语法和发音规则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代代相传。



图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是乡音,也是故乡的根

俗话说,离不开的地方叫故乡,剪不断的声音叫乡音

方言是乡音,也是故乡的根。一句方言汇集了本地的习俗、风土和人情,承载了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

对于长久扎根家乡的山西人而言,方言是他们身份的鲜明标识,是证明自身来历的独特符号,在日常的每一次交流中,彰显着家乡独有的印记;而对于漂泊旅居在异乡的山西游子来说,方言则是他们心底那缕萦绕不散、割舍不断的乡愁,是在茫茫人海中,瞬间便能辨别出同乡的亲切信号。

也许,我们并不知道将来会走向何方,但当那熟悉的家乡话在耳畔响起,当熟悉的方言文字浮现眼前,心底便会涌起一股暖流。这股暖流,是家乡跨越时空的拥抱。记住了方言,便是铭记了那份浓浓的乡愁,握住了故乡的根脉,守住那份源自故乡的深厚情感与文化传承。

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