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儿子突然问我:妈妈,什么是黄片?

当下我有点意外,但还是相对平静地问他怎么就突然问这个了,他说听到前后桌的同学在讨论,他不知道是什么,就问同学,但同学又神神秘秘地不肯告诉他。

哈,原来如此,那回答起来没有难度

我心里松了一口气

果真,我一说,OK连追问都没有,就过了……

(大家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答,可以留言交流。我说了啥,文章最后跟大家揭晓哦。)

虽然事情是过去了,但还是挺感慨,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的来源太多了,可能在我们毫无察觉的某个瞬间,他就长大了。

前阵子有一部大热的英剧《混沌少年时》,讲的就是这个问题。这部片子用非常细腻的镜头语言,讲述了孩子怎样被迫早熟、网络对孩子性观念的冲击,以及父母的困惑与无力感。



剧只有四集,却带给我相当大的震撼,它会让我们对孩子所接触的世界产生全新的认知,可不要一直以为孩子还很幼稚。

01

陌生的儿子

主角是一个只有13岁的少年杰米。

某天一大清早,杰米家里突然闯进一群荷枪实弹的警察,将还在被窝里的他拖出来带走,原因是,他涉嫌谋杀。



死者是杰米的同学凯蒂,前一天晚上,她被发现杀死于停车场中。

审讯过程中,杰米的父亲一直陪在他身边,他不止一次地质疑警察的问话:

“他还是个孩子。”

“他只有13岁。”

“这样的问题合适吗?”



可随着审讯的深入进行,证据越来越多,杰米父亲沉默了,他发现,自己根本对儿子一无所知。

杰米经常在ins上转发衣着暴露的模特照片,并在评论区留下大量攻击性的评论。



他觉得,在他这个年纪,男女生之间可以接吻、爱抚。



他不仅看过黄片,还看过跟他同年级的两个女孩的裸照。



警方给杰米父亲播放了一段监控录像,里面清晰地记录了杰米是怎样一刀一刀地杀害凯蒂。



杰米父亲崩溃了,他不理解,自己眼中那个瘦弱、内敛、连针头都害怕的儿子,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

02

震惊成年人的“暗号”

杰米的犯罪事实无可辩驳,案件最大的难点,是他的作案动机。

警方的调查陷入瓶颈,是因为他们根本看不懂孩子们在网络上的各种“暗语”。

由于杰米和凯蒂在ins上互动频繁,他们甚至以为两人是好朋友,但其实,凯蒂在杰米帖子下方发的评论,看似很友善,却直戳杰米的心窝子。

重点在表情符号。蓝色药丸代表“你会看到世界想让你看到的”,红色药丸代表“我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所谓真实世界,就是“二八法则”——80%的女人,会被20%的男人吸引,要想获得女人的青睐,就得用非正常途径或招式



凯蒂评论中的表情符号,暗指杰米是个incel(缺乏性魅力的非自愿性单身),说不会有女人喜欢他。

屌丝



这条评论获得了大量的点赞,而且,至少有15条类似的评论,在对杰米进行同样的攻击。

见多识广的警长都懵了,那些“暗号”他闻所未闻,而且,杰米只有13岁,单身不是很正常吗?为什么如此在意incel的称号?

他不知道的是,这些半大孩子的价值观已经被扭曲,从网络延伸到现实,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霸凌氛围。

校园里,一个男孩被女同学殴打,学生们都嘻嘻哈哈地围观,还嘲笑被打的男生是“弱鸡”。



连警长的儿子,也因为长相、性格被多名同学欺凌。



杰米和他的两个朋友,由于缺乏“男子气概”,更是沦为了被排挤的对象。经常有人从教室窗户外面,往他们身上吐口水,给他们起侮辱性外号,甚至故意推、绊他们。



长期被嘲讽、霸凌,让杰米的心理严重异化,他迫切地想证明自己拥有男性魅力,证明的方式,就是交一个女朋友。

他瞄准的目标,正是凯蒂。

但凯蒂根本看不上他,她中意另一个男生,为博取他的欢心,不惜把裸照发给了他,结果,那个男生将裸照发到网上大肆传播,杰米也看到了。

裸照风波后,杰米又有了信心,他觉得,凯蒂肯定会觉得羞耻,进而变得脆弱,这样,他就可以趁虚而入。

然而,凯蒂在收到他的邀约后,只是笑了笑,说“我还不至于那么惨”



接着,就在杰米的ins帖子里,发布了那个含有表情符号的评论,讽刺杰米是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incel。

自尊心被刺痛的杰米,怒而将刀挥向了凯蒂。

了解惨案发生前的来龙去脉后,我也像剧中的那位心理医生一样,倒吸一口凉气。这个事件中,凯蒂是受害者,杰米是凶手,但同时,杰米又何尝不是受害者?

隐匿在背后的凶手,是“有毒的男性气质”,是泛滥于网络的错误价值观。

03

迷茫又无奈的父母

创作这个故事前,编剧杰克·索恩买了一部手机,花6个月时间,打入青少年的网络世界内部,发现“二八法则”对他们的深刻影响,这让育有一个8岁儿子的索恩不寒而栗。

因此,这个剧本是索恩写给所有父母看的,他希望能够在父母和孩子的鸿沟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父母更关注孩子的内心。

杰米的父亲,从小在暴力中长大,他发誓,将来绝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他做到了,从没有对儿子女儿使用过肢体暴力。



然而,他还是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暴力,一生气就会歇斯底里、打砸东西,把老婆孩子吓得动都不敢动。

杰米深受影响,在和心理医生交流时,他好几次情绪爆发,满口污言秽语。



同时,杰米父亲始终觉得,男孩就应该孔武有力、热爱运动,可偏偏,杰米白净瘦弱,是个运动。

白痴

父子俩的一个共同的心结是:父亲带杰米去踢足球,杰米踢得很烂,总是被安排去守门,他将求助的目光转向父亲,父亲却故意扭过头不看他。因为那时,场外的观众都在嘲笑杰米,父亲觉得丢脸。





可以说,在杰米被灌输“有毒男性气质”的过程中,他父亲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杰米不喜欢运动,更喜欢画画,但得不到父亲认可,他渐渐就不画了,转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找寄托。

母亲在他被捕后才回忆起来,他总是一回家就摔门,直奔楼上对着电脑,半夜一点,房间里的灯都是亮的,每次看到,母亲就会提醒他该睡觉了,早上还得上学。



杰米一声不吭,直接把灯关掉,至于他是不是真去睡觉了,谁也不知道。

想到这些细节,母亲自责不已,她觉得,如果能在发觉不对劲的时候,就及时干预和引导,或许能将杰米拉回正道。

父亲同样自责,更多的却是无奈,他痛苦地反驳:现在的孩子不都是这样吗?我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8点才回家,没法提供无死角的保护!

杰米沉迷于网络的行为,太具有普遍意义了。

身处信息社会,智能设备如此发达,只要有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孩子就能接触到一片无比广袤的汪洋大海,倘若不加以筛选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04

如何应对网络的“侵袭”?

我上个月写了一篇文章,讲述网络上流行的“慢脚文化”对孩子的毒害,评论区一片哗然!

在评论区,妈妈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怎么让孩子远离手机和网络?

我想这个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就说清楚,在幼儿园和小学,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强制的手段来规避;但孩子一旦上了初中,肯定是要和同学联系的,就难以避免的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和社交媒体账号。



“强制管控”肯定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分享的观点,我很赞同。

她说,不要没收孩子的手机,更不要试图去营造一个“真空”环境,孩子对于沉迷手机的坏处,心里肯定是门儿清的,不需要家长过多的唠叨,控制不住想玩手机是人之常情,大人小孩都一样。

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的严重性,然后给到他们一点时间,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自己出一个时间规划表,每天只能碰手机多少时间?

家长可以从旁辅助和建议,而不是做一个掌控者的角色。只要孩子和父母同处于一个课题中,允许孩子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犯错,再纠正,事情就不会往失控的方向发展。



其实说到最后,让孩子少看手机最根本的还是要让他们内心有足够的支撑,有足够稳定的精神内核。

即便是在多元复杂的环境中接受了良莠不齐的信息,依然能清晰的判断和界定,什么是能被自己吸收消化的,什么是必须批判远离的!

而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坚持长时间的有营养的阅读。丰盈自洽的内心永远是抵御“凶险”世界最好的盔甲。

好了,回到开头留下的那个小悬念,我是这么回答OK的,黄片是一些男男女女赤身裸体的,这本是很隐私的,但有些人把它拍成了视频。

听到“裸体”两个字时,OK面露不屑地发出了“ye~”的一声,他的疑问得到了解答,于是这事就过了……

孩子真是有意思的生物体!我们一起时刻准备着迎接他们带来的意外和挑战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