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00型两栖舰概念图。图片来源 俄罗斯泽列诺多尔斯克设计局

综合编译 韦盖利

克里米亚半岛的一家造船厂内,一艘庞然大物逐渐展露身姿。外媒根据最近拍摄的商业卫星图片分析指出,这艘巨舰正是俄罗斯海军首艘全通甲板两栖攻击舰——“伊万·罗戈夫”号。回顾历史,“伊万·罗戈夫”号的诞生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全面降温的结果;如今,身处俄乌冲突前沿地带的它,可能在正式服役前就被迫卷入战火。

近日,乌克兰军事媒体“防务快报”公布了一张未注明来源、据称拍摄于2025年春季的卫星图像,显示了正在扎利夫造船厂建造的俄新型两栖舰。随后,美国商业卫星服务供应商麦克萨科技公司也发布了2024年11月中旬拍摄的另一组图像。

美国“战区”网站称,“伊万·罗戈夫”号始建于2020年,工程代号为23900型。俄罗斯海军订购了两艘该型舰,另一艘拟命名为“米特罗凡·莫斯卡连科”号。最新的卫星图像显示,与2023年和2024年年中相比,“伊万·罗戈夫”号的船体完工程度显著提高,下层甲板上有两处巨大的长方形开口,可能是预留给升降机的位置。从照片上看,这艘两栖舰尚未安装飞行甲板和舰岛。

外媒经过计算后推断,23900型的舰体长度近220米,宽度略超40米。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俄塔社2021年一则报道中提到的技术参数。按照俄媒的描述,“伊万·罗戈夫”号的吃水深度接近7米,最高航速24节,不同载重量下的排水量为3万吨至4.4万吨。这一系列指标足以使该舰跻身全球同类舰艇的顶尖行列。作为参照,美国海军“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的满载排水量同样为4.4万吨左右。

依靠机库、平甲板和舰尾坞舱,每艘23900型能搭载16架直升机、6艘登陆艇、75台车辆和900名士兵,外加支持两栖作战的其他物资。航空力量方面,俄罗斯官方发布的模型和效果图中出现过卡-27/29系列多用途直升机及卡-52系列攻击直升机等现役机型;还有人猜测,俄罗斯可能会研发一款全新的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战斗机,与23900型两栖攻击舰搭配使用,但截至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相关研发工作正在实际进行。此外,全球范围内,两栖作战舰艇在自身航空联队中纳入无人机的趋势日益明显,俄罗斯应该也会借23900型开展相关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伊万·罗戈夫”号的建造工作在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激化前就已启动,但这个项目的起源与乌克兰密切相关。按照美国“jalopnik”网站归纳的信息,2011年,法国政府同意向俄罗斯出售两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但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法国撤销了交易。之后,原本为俄罗斯建造的两艘“西北风”被转卖给了埃及。为填补由此产生的空缺,俄罗斯开始谋划自主建造下一代两栖作战舰艇。

过去5年来,扎利夫造船厂持续推进“伊万·罗戈夫”号的施工,却在俄乌持续交火的背景下面临与日俱增的风险。2023年11月,乌克兰向造船厂附近的军事设施发射多枚导弹,击伤俄方两艘战舰。同期,乌克兰军队频频向俄黑海舰队,以及克里米亚地区的陆上目标发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并出动自杀式无人机和无人艇实施突袭。近几个月,由于国际形势变化造成弹药短缺,乌克兰对克里米亚地区的远程袭击有所减弱,而俄罗斯仍在努力加强当地的防空反导及其他防御能力。

“战区”网站称,乌克兰至今没有将尚未完工的“伊万·罗戈夫”号列为打击对象,似乎有些不合常理。或许,乌克兰方面认为,比起打击一艘距离下水尚远、短期内无法形成战斗力的“半成品”战舰,它更应该把有限的远程武器用于对付高威胁、高价值目标。不过,若乌方能成功延缓俄罗斯海军第一艘两栖攻击舰的建造进度,还是会给俄方的中长期规划带来不小的影响,也能让乌克兰在宣传方面有所收获,提振士气。

另一方面,“伊万·罗戈夫”号在冲突阴影下初露雏形,凸显了克里米亚地区军工基础设施对俄罗斯的巨大意义。苏联时期,4艘“基辅”级航空母舰,加上“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和“瓦良格”号航母,都是在乌克兰的造船厂施工并下水的。2021年,俄罗斯公布了在克里米亚进一步扩建造船设施的规划。

对俄罗斯海军来说,维护大型水面舰艇是重大挑战。2018年,俄罗斯唯一一部大型浮动船坞因事故沉没,导致正在北冰洋沿岸维修的“库兹涅佐夫”号长期闲置。

两艘崭新的23900型两栖攻击舰能在多个领域大幅提升俄海军的作战能力。“战区”网站分析认为,“就算没有固定翼飞机,两栖攻击舰运用起来也十分灵活。除了依靠登陆艇和直升机将车辆和士兵送上海滩,这类舰艇还可充当浮动医院或海上指挥所。若加以适当改装,它们还能承担反潜或扫雷任务。此外,两栖舰艇在非战斗场景下同样展现出价值,特别是在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中。”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对俄罗斯施加全面制裁,令后者的军工产业受到了影响。外界猜测,以当前的施工进度推算,“伊万·罗戈夫”号预计要到2027年前后才能竣工,比原计划推迟了两年。今后一段时期,即使俄乌冲突不对该舰的建造工作造成干扰,造船厂能否按时完成这艘巨舰,依然有待观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