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烈士
周建华,原名邓晓村,吉林省双阳县人。他在学生时代即开始寻求真理,从事进步活动。“九一八”事变以后,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时刻,他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受党的委派,他投身于抗日武装斗争,先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教导团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一军二师政治部主任,抗日联军一军三师政治委员。在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中,他出生入死,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给日寇以沉重打击。1937年12月,在一次率部转移途中,行至开原境内李家台附近同日伪军遭遇,为掩护伤员和战士撤退,周建华壮烈牺牲,年仅24岁。
一、学生时代
1913年2月21日,周建华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铜家乡太阳岭村。1920年入双阳镇模范小学读书,1926年考入双阳中学,当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1930 年暑期考入吉林省立第一高中。在学习期间,他手不释卷,学品兼优,深受师生爱戴。早在双阳读书时期,他就接受了进步教师肖丹峰的革命思想影响,开始寻求真理。他喜欢读进步书籍,高尔基的《母亲》是他喜爱的书目之一。他还经常阅读《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著作和鲁迅等人的文章。
周建华勤奋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在校学习期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和国内军阀混战不休,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恶劣局势,周建华深感不安。他常在日记中抒发自己的心情,为世事的不平而疾呼。他在《农夫苦)这篇日记中写道:“农民的生活为什么苦到万分呢?官逼兵欺,他们何时跳出这个苦海呢?”“他们也是人类的一种,为什么享受不到人类的平等权利?”在《我们为什么要活着》这篇日记中他又写道.....我们必须作些有益于人类的事业……把‘利已主义用‘利他主义’来代替.....就是要为完成人类的使命而活看。”
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把东北大好河山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纷纷组织起抗日武装,奋起反抗侵略者,抗日烽火燃遍了东北大地。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吉林省立第一高中有了公开的革命群众组织,如互济会、读书会等,也有秘密的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此期间,周建华经常参加进步活动并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思想觉悟迅速提高,逐步懂得了革命道理,开始从事革命活动。这时他写了大量日记和散文,抒发自己的情怀。他对好友表示:“为了拯救祖国,就必须有不顾自己牺牲的精神,以赴国难。”
1931年寒假期间,周建华从吉林回到磐石,看到日本宪兵在街头横冲直撞的情形,禁不住义愤填膺。他对妻子阎庆莲、妻妹阎玉梅说:“我们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让日本人知道,中国人是不可侮的。”于是,他们买了许多彩纸,写了不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的标语、传单,乘黑夜在大街小巷张贴。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他们还巧妙地将标语贴到了日本警备队和警察署的墙上。这些标语,使日伪当局惊恐万状,给不愿当亡国奴的磐石人民以很大鼓舞。
1932 年春,经冯玉生介绍,周建华在吉林第一高中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团组织培养下,他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积极参加反日宣传和革命演讲活动。同年5月,周建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满腔热情地投入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之中。
二、从事地下工作
1932年秋,根据党的指示,周建华积极参加并领导了吉林第一高中学生赶走训育主任荣绪的运动。荣绪是个亲日分子,平日压制学生的进步活动,不准学生阅读进步书刊,他见到学生们看红皮书就视为读共产党宣传品。有一次学生为救济灾区,进行演剧募捐活动。荣绪对此恶语中伤,诬蔑学生的义举是“轻狂”、“浮荡”,暗中进行破坏,监视学生们的言行。荣绪的反动行径激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愤慨,大家致要求将 荣绪驱逐出校。在周建华的组织指挥下,学生们同荣绪进行说理斗争,周建华还及时发动学生们罢课,在全校掀起了驱逐荣绪的学潮。在学生运动的压力下,反动当局不得不免去荣绪的训育主任职务,并将其赶出吉林。
日伪当局为了培养奴才,在中学开设了日语课。为此,党组织指示周建华和其他党团员,在一中领导同学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上日语课时,大家跺脚喧哗或溜出教室,使教学无法进行,学校对此毫无办法。日籍教员惊叹:“中国人的心没有死!”1933年春,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共吉林特支决定,由周建华负责组织建立党的地下联络站,任务是保存、传递党的机密文件,接待满洲省委、磐石县委路过吉林的领导同志和过往的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此时,周建华的祖母曾屡次写信促其停学归乡,经营产业,否则即停止供给他的一切生活费用。但是,他以党的事业为重,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党所交给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婉言拒绝了其祖母的主张。为了建立一个隐蔽的联络站,他还千方百计说服其祖母,于同年2月21日把家迁到吉林市河南街富裕胡同四号,从此,他家便成了党的地下联络机关和召开会议的场所。周建华在妻子阁庆莲的配合下,不畏艰险,日夜操劳地为党工作.同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和共青团满洲省委巡视员付天飞到磐石海龙向红军游击队传达中央“一二六”指示信,路经吉林时住在周建华家里,受到热情接待。周建华诚恳地向冯仲云求教革命理论,学习斗争经验和秘密工作的方法,马仲云向建华讲了中国革命和南方红军的情况以及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形势,给周建华很深刻的启示,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在妻子阎庆莲的配合下,周建华日夜奔波,勤勤恳恳的为党工作着,掩护了许多党的领导人,出色的完成了党组织所交给的任务。这时周建华已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日渐困难。为了便于党的地下工作和维持家庭生活,他除了每天上学和为党的工作到处奔走外,还利用业余时间,给吉林省伪田赋局长的儿子杨荫源当家庭教师。并以此为掩护,经常约同志到杨家开会或研究工作。杨家的书房、客厅便成了他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1933年5月6日,吉林特支发动党团员进行一次全市性的散发革命标语和传单的活动。党团员分成八个组,规定时间统一行动。周建华等大多数同志,安全地完成了任务。但有一个姓金的在散发传单时被捕叛变,供出了他知道的党团员,以致许多人被捕。周建华化装成农民,跑到三道河码头,躲过敌人的搜捕。又转到磐石,找到磐石特委。根据组织决定,周建华留在磐石做团的工作。1934年冬,共青团南满特委成立,周建华任特委委员。不久,又被派往南满游击队,开始了武装斗争的生涯。
三、投身武装斗争
周建华参加抗日游击队后,跟随杨靖宇将军转战长白山麓,踏遍林海雪原,先后参加了三源浦、五道沟、哈尼河、临江、八道江等大小数十次战斗,他在战争中学习了战斗和指挥的本领,逐渐锻炼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军事指挥员。
1935年初,周建华率领南满第一游击队到临江县五道沟附近,同杨靖宇领导的军部会师。有-股敌人先于军部到达这一带。周建华仔细观察了敌人的情况后,当机立断,命令战土们一齐开火,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丟下数具尸体,乘天黑仓惶逃命。与军部会师后,杨靖宇分析了敌情,认为敌人一定要来报复,令周建华率一个警卫连阻击敌人,掩护军部转移。周建华选择了敌人必经之路地势险要的冰湖沟口设下埋伏。果然,当天深夜,200多名日伪“讨伐队”前来偷袭,当敌人进入埋伏圈后,周建华一声令下:“射击!”随着他手中的枪响,敌指挥官应声栽下马来。敌军四处乱撞,被我抗日勇士打得死伤大半,除少数逃脱外,其余的都交枪投降,冰湖沟战斗取得了胜利。
1935年5月,周建华被任命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教导团政治委员。1936年,任抗联一军二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5月,随着抗日斗争高潮的到来,一军军部决定将第二教导团、五团和部分游击队合编为抗联一军第三师,周建华任政治委员。他经常深入群众,和士兵打成一片,亲如手足,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小周”。战时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能征善战,因而在部队中有很高的威望。
1936年11月初,中共南满省委和一军军部在桓仁外三堡召开军事会议,周建华和师长王仁斋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三师用半个月的时间,编制好骑兵部队进行西征,以打通与关内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取得党中央的直接领导。11月下旬,这支西征军300余人,在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参谋长杨俊恒、政治部主任柳万熙的率领下,从新宾北部出发,经清原、抚顺、铁岭等地,直奔辽河岸边,开始了著名的抗联一军二次西征.路上我军战士英勇善战,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近一个月的急行军,过清原、铁岭,跨过南满铁路,迂回辗转来到法库县三面船石佛寺辽河岸边。不巧,这年冬季气候反常,数九天还在下雨,辽河尚未封冻,骑兵无法过河。加之敌人重兵把守,控制了渡口,部队屡次强渡未果.这时,部队经长途急行军和频繁的战斗,过于疲惫,加之敌人已得知抗联队伍西征的意图,很快调集大批兵力,前阻后追,实无前进之可能。在这紧要关头,周建华同师长王仁斋等研究,果断决定回师清原,保存抗日队伍,遂带三师部队突出重围,回到清原县沙河子密营进行休整。三师的西征虽未达到预期目的,但抗联部队所过之处,扩大了影响,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1937年春,根据抗日斗争形势,军部指示三师要化整为零,以小分队进行游击活动。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等率三师小部队神出鬼没地与敌人周旋,抓住战机打击敌人,巧妙地转战于兴京(新宾)、抚顺、清原、开原、东丰、西丰等地,开辟了辽北三角地带广大的抗日游击区。
1937年夏,周建华率部在清原、开原一带活动。他们开展游击战,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有一次部队在开原县杨木林子一带活动时,听说有一名群众被土匪绑走,为了维护群众利益,周建华亲自率队把土匪打跑,将这名群众救了回来。还有一次部队得知日本守备队汽车要通过杨木林子的腊木桥子,他即率队埋伏在桥下和附近的路旁。次日,天不亮,杨木林子村一位群众匆忙跑来说:“乡亲们要我和你们商量一下,千万别在这村子边打,要不,你们走了,这全村的人就要遭殃了。”周建华考虑到群众利益,决定将部队转移到离村子远一点的地方。没等行动,哨兵跑来报告说,敌人的汽车已经开过来了。这时,埋伏在周政委身边的战士说:“快下令在这里打吧!”汽车越来越近,无法转移了。他当即命令:“原地隐蔽,没有我的命令不准开枪!”这样,战士们眼看敌人的汽车开过去了。战士们说:“太可惜了!”周建华严肃地说:“同志们,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求战心切!可是我们抗日联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杨司令规定四不打,其中一条就是对当地人民损失大的不打,我们要切记这一条呀!”说得战土点头称是。经过周建华的周密布置,在这辆汽车满载而归时,部队在离村子较远的地方将它击毁了,缴获了不少物资。由于部队一贯维护群众利益,因此,深受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时隔不久,敌人在开原、清原、西丰等县的抗日联军活动地区,实行归屯集家,十家联保,并组织“自卫团”(棒子队)放哨搜山,妄图割断抗联同群众的联系,消灭抗日武装。但是,部队来了群众不仅不去向敌人报告,而且还把自己的子女送去参军,壮大抗日队伍。甚至敌人组织的“棒子队”,也是“白皮红心”,经常以放哨搜山为名,给部队领路、送情报、买东西,有的群众还给部队国往山上送饭。军民之间建立了鱼水情谊,使部队能够来去自由,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7月16日,抗联侦察员从清原城内获悉,日本东边道“讨伐”队长冈田少佐和坂本大尉等乘坐伪清原县公署汽车去新宾视察“防务”。周建华和政治部主任柳万熙火速将支36人的游中击小部队带到七道河子新沟一带山上露宿,准备打一场伏击日寇的战斗。伏击地点设在七道河子东松木岭下,距清原县城25华里。18日8时,敌人从湾甸子返回清原。当汽车开至东松木岭为南坡,进入伏击圈后,周建华一声令下“打”!柳万熙手提机枪,对准日军汽车猛烈射击。敌驾驶员中弹负伤,鬼子冈田、坂本慌忙强从车门跳出,被我军击毙。一阵剧烈爆炸声过后,日军尸横遍地。此次战斗全歼日寇少佐、大尉等20余名官兵,焚毁汽车1辆,缴送获长短枪20余支、机枪1挺、战刀6把、掷弹简1个、弹药一部及其他军用物资。这次伏击战的重大胜利,给日本侵略军当头一棒,戳穿了“日本关东军无敌”的鬼话,极大振奋了我军心、民心。战后,司令杨靖宇亲自慰问了三师指战员。
四、为革命捐躯
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日寇为了巩固东北大后方,以便抽出兵力进攻关内,便以百倍的疯狂“讨伐”抗联,不断增兵东北。军事围困,经济封锁,策反收买,血腥屠杀等手段同时并用,使抗联的活动更加困难。1937 年10月,抗联三师师长王仁斋牺牲。日寇为实现其消灭抗联三师的计划,纠集开原、西丰、清原、铁岭梨树、东丰、海龙等七县的日伪守备队,组成“七县联防队”,对抗日联军进行疯狂的“围剿",采用“篦梳战术”日夜向三师部队疯狂“讨伐”。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形势对我非常不利。为了保存抗日力量,周建华根据上级指示,采取“敌进我退”的战略,率队由西丰向清原境内转移。途中曾在房山沟、松树沟等地与敌迎遇,进行多次激烈战斗。部队行至西丰、开原、清原三县交界的开原境内夹皮山时又与日寇“七县联防队”遭遇。“七县联防队”队长亲自带领千名伪军、8门小钢炮、20多挺机枪,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夹皮山,妄图把这支抗日联军劲旅一网打尽。这时,周建华率领的部队,仅有80多人,其中20多人是伤病员。战土们随身携带的枪支弹药已不足以抵抗疯狂的敌人。抗联战士在政委周建华和政治部主任柳万熙的指挥下,同心协力,团结战斗,奋勇杀敌,在敌人兵力数倍于我的情况下,击退了敌人多次冲锋,冲破了敌人重重包围,边打边撤,继续向清原转移。
次日,行至开原境内李家台附近的蠢沟时,又与前来支援的清原县日本守备队短兵相接,情况紧急。经周建华与柳万熙研究,为了便于行动,把部队分成两部分,柳万熙带领20余名身强力壮的战士,备齐子弹,冲上山去,占领险要地形打击敌人;周建华带领其余战士和伤员向另一山沟转移。这时,日将平西,战斗非常激烈。周建华带领战士刚转移到一个山岗上,就发现200多敌人冲了过来。在激烈的战斗中,这位年仅24岁的优秀指挥员,为了掩护同志们撤退,不幸中弹牺牲。
周建华烈士是我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忠诚战士,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英雄业绩将与世长存,他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你若喜欢,请点下面 专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