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200多个街镇中,新村乡一直是垃圾分类实效考评的尖子生。近年来,新村乡持续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创建了市级智能收运路线、智能监管平台、市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破解垃圾分类治理难点,不断提高分类准确率。
“一车一线”有效管
清晨5时24分,垃圾车驾驶员张超开着干垃圾收运车准时来到新村乡新中5队垃圾暂存点,将一桶桶干垃圾倾倒入车内。垃圾收运车上加装的“北斗”定位系统以及垃圾桶上安装的自动称重装置,已经实时记录了定位、时间、垃圾重量等信息,这些信息会被同步至“一网统管”系统平台。“一旦出现车辆路线偏差、停留时间过长、垃圾漏收等情况,系统就会及时进行预警提醒,极大提升了垃圾收运效率。”新村乡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
以前,由于农村地广人少,垃圾收运偶尔会出现“掉链子”的情况,但自从去年年底新村乡打造了智能收运路线后,实现对收运车辆的全程定位监管,保证了收运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据介绍,该路线是全区首家探索 “数智治理”精细化 的一项举措。目前,新村乡配备了 6名收运人员及3辆收运车,按照 规划线路和预排时间到达垃圾箱房, 做到早晨 2小时内完成收运。另外,该智能收运路线的 小程序还会向各个点位的环卫负责人实施精准推送到达时间 ,确保垃圾箱房周围环境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清理。
垃圾箱房有“智慧眼”
“新卫村投放点内,有一错投情况。”一条信息发送到新卫村环卫负责人的手机上后,他立即赶到现场对该错投进行分类处理,不到10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城运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新村乡在垃圾箱房和定投点增设了智能监控设备,通过智能摄像头实时监控小包垃圾落地、混投错投、垃圾桶满溢等违规情况,并通过小程序实时推送报警信息至点位管理人,做到“即发即改”,形成工作闭环。这种“智慧监管”模式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还减少了人力成本。
目前,新村乡智能监管平台已实现全域垃圾箱房的全覆盖,各个垃圾箱房配有专职的垃圾分类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完成整改反馈,有效减少问题滞留时间。
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改造升级
近期,新村乡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完成升级改造,以崭新的姿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改造后的站点设有分拣区、打包区、存放区三大空间区域,功能划分一目了然。前来投放可回收垃圾的村民陆老伯表示:“现在的环境比以前改善了很多,每个回收品类的分类都更加细致,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不少,省心又方便。”
此次站点升级还引入了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智能传感器和监控摄像头,实时采集并上传可回收物信息,从源头提高分拣处理的效率。中转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信息化系统与市级可回收物信息平台实现了无缝对接,数据共享互通,使监管部门能够全程监控可回收物的流向和处理情况,进一步提升了管理的透明度与效率。
此外,中转站还新增了资源利用科普馆,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站内不定期组织村民体验活动,展示回收物实现二次价值的过程,有效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
记者:石思嫣;部分摄影:石思嫣
编辑:焦倩倩
责编:李琳、焦倩倩
给我点赞和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