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如画般的山水每年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如何提升景区管理水平、优化游客的游玩体验,是众多景区十分关心的问题。
如今,桂林部分景区引入了客流大数据监测平台,人工智能技术为景区管理插上了强劲有力的智慧“翅膀”。通过这项技术,景区能更便捷地构建游客画像、洞察游客心声、实现客流的高效分析及精准预测,有效提升了景区管理和服务质量。
从客流情况到游客心声一目了然
“你看,在这能看到景区里的实时客流量,现在的人数还是比较适中的,在景区里游览正合适。”日前,东漓古村景区市场总监陈湘川一边查看“东漓古村景区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一边对同事说。随后,他又切换到其他界面,依次查看游客满意度、客流分布分析等。
记者看到,通过东漓古村景区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可看到景区的多项数据,包含传播分析、游客满意度、实时客流监测、客流趋势分析、客流分布分析、舆情监测、游客行为画像等多项数据。景区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中,就能全方位掌握景区的实时情况。
陈湘川向记者展示,进入实时客流监测的页面后,不仅能看到实时入园人数、排队人数,还能通过热力图看到游客当下所处的具体区域。进入互联网数据中心,可查看系统通过微博、百度贴吧、论坛等平台上抓取“东漓古村”关键词,搜集到的所有相关文字及视频帖子,点击数据后就能看到相应的发帖链接。在游客满意度的页面中,能看到游客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帖子,同时,系统还能对这些帖子进行自动分析,从交通、体验、卫生、配套、安全、景观、服务、消费等维度给出综合评分,并分析出游客发帖时的情绪状态,方便景区管理人员直观地了解游客游玩体验。
“客流分析主要是展示游客的来源地和占比,客流趋势分析能够看到一段时间内的客流变化情况,涵盖了本市和外地的客流。”他告诉记者,在各类数据统计和分析中,景区管理者通常会比较关注游客行为画像及舆情监测等方面。他介绍,游客行为画像可以刻画出游客基本特征、旅游出行偏好、APP使用偏好等,而“舆情分析”功能则能够展示游客在各网络平台上发布的游玩体验,并自动进行分析。
精准优化设计 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记者了解到,东漓古村景区使用的客流大数据监测平台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陈金龙教授团队研发,除了东漓古村,遇龙河景区也引入了这一平台。
“我从2014年就开始研究智慧旅游,平时和桂林各景区接触较多,根据景区的需求研发了这套客流大数据系统,为他们提供游客行为画像等服务。”陈金龙告诉记者,随着各景区游客数量的增长,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游客体验、景区管理和城市旅游监管之间需要更加紧密的结合。“客流大数据系统中的客流预测、游客行为画像、个性化推荐和偏好分析等功能,都借助了AI技术。系统研发出来后,我们团队就开始和景区对接。这个系统最先于2023年末在遇龙河景区投入使用。”
陈金龙介绍,研发客流大数据系统时,考虑到所有景区通用需求设计的版块,初始系统具有普适性但针对性较弱,由于各景区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投放到景区后还需要增加个性化模块,让景区能够更直观、更便捷地使用。“比如遇龙河景区希望强化筏工监管,从筏工招聘、培训,到日常的服务、游客评价等,我们都要及时提供相应的数据给景区,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
陈金龙表示,该系统在实验室里测试时表现挺好,但实际运用到景区后需要与景区的监控、票务等系统对接,可能会因为个别系统不稳定影响主体系统运行,因此需要深入景区,不断优化技术方案。
“我们去年年底引进这个系统,在舆情分析、游客行为画像等方面,它确实帮了大忙。”陈湘川说,以前景区想要了解这些信息,基本只能靠人工实现,例如在网络平台上搜索,或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等,但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并不全面,很容易出现遗漏。“通过系统监测,我们得到的各方面信息都比较全面,这对于决策是很有用的。”
陈湘川介绍,景区能通过游客行为画像功能,更好地了解游客群体,并针对他们的喜好对景区业态进行布局。“比如游客中有很多是亲子群体,我们就可以去了解这个群体喜欢什么,从而更好地完善和提升我们的业态布局。”
陈湘川表示,通过客流分析,景区能够得知客源地;通过数据中心,能够得知游客发帖平台,从而能更加精准地进行投放宣传。
遇龙河景区工作人员苏小松表示,客流大数据监测平台能帮助景区及时了解游客评价和反馈的问题,方便在第一时间处理,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能力。“客源分析便于我们了解游客从哪里来、怎么来的、来了都少人,掌握这些信息,景区做前期决策就有了依据,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经营管理。”他介绍,每逢节假日游客激增,实时客流监测功能可以让景区管理人员随时了解人流量分布情况,科学调配景区资源。
AI今后还将运用到景区更多场景中
陈金龙介绍,客流大数据系统引入了多种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场景,例如基于YOLO v11目标检测和多目标跟踪的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各码头监控节点人群的智能计数与行为分析,还可实时统计人流密度并识别异常聚集、滞留及安全风险,支持预警触发。“比如,如果有游客在水坝上玩耍,或是出现落水、翻筏、未按规定佩戴救生衣等,AI分析识别后可在平台上及时触发报警及广播提醒功能,景区就能及时派人去管理,全方位保障游客的安全。”
此外,系统还能利用Bi- LSTM时序预测模型对历史门票销售、交通流量等多源数据建模,提前预测游客峰值并结合异常检测算法生成预警,帮助合理调度景区管理资源;基于K‑Means聚类和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对游客来源地、出行时段和消费偏好等多维特征进行分群,形成可视化客源地图;通过Transformer架构的BERT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微博、点评和论坛等互联网旅游评论进行关键词抽取与情感分类,实现网络舆情监测与游客舒适度评估,为景区服务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各景区也在尝试将AI技术运用到更多场景中。在东漓古村景区,日前已上线了智能导航讲解功能。该景区售票处及景区内多个景点均贴有一个小程序码,扫码进入小程序后,就能看到景区全貌的3D地图,系统能获取游客所在位置,并根据游客游览的进度,自动对所处的景点进行讲解。
苏小松表示,目前景区已经在官方小程序中推出了AI智能客服,能够回答游客提出的各类问题,该功能仍在不断优化中。接下来,景区打算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一个“虚拟人”,为游客提供指引、讲解等服务。“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建设完善景区的水质、水位、消防监测和控制等,并运用AI算法进行分析、调控,更好地管理景区。”
来源丨桂林晚报(记者唐霁云)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