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极目新闻援引英国《镜报》近日报道称,近日一些迹象表明,欧盟领导人倾向于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而不是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结盟。报道称,在幕后,欧盟领导人越来越渴望刺激贸易,一项旨在解决欧中贸易关系中长期存在问题的协议正在进行谈判。此前,中欧商务部门同意尽快启动关于电动汽车的磋商。欧盟委员会近日晚间透露,欧中已同意重新考虑价格承诺这一方案,以解决长期以来围绕中国电动汽车的争端。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资料图)
日前,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冯德莱恩称,如果与美国政府就关税问题谈判未能达成解决方案,她准备将跨大西洋贸易战扩大至服务领域,可能对数字广告收入征税,这一举措将直接影响到谷歌和Facebook等美国科技巨头。冯德莱恩称,欧盟希望与美国就关税问题达成一项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否则,如果中国和欧盟在保持全球市场开放方面找到共同点,欧洲就可以专注于减少对特朗普领导下美国的依赖。
连日来,一连串的高层互访、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视频通话,以及此前冷清的外交日程被重新排满,都无不显示,特朗普对欧洲的蔑视,似乎意外推进了欧洲与中国重新接触的意愿。双边关系从去年的低谷明显回升,也让一些人提出一个问题:欧盟是否会转向中国?在被直接问到这个问题时,一名欧洲官员回答称,“我们不会投入中国的怀抱,但我们对新机遇持开放态度。如果现在不把我们的市场作为与中国打交道的筹码,那我们就是傻瓜。”
可以说,欧盟主动同中国互动,意义颇多,中方也进行了非常积极的回应。但具体来看,对于双方之间的合作,中方还是要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首先,欧盟的立场一直都不坚定。刚才也提到,美欧之间的关系是经历非常长的时间形成的,这在短时间内想要改变,难度非常大。所以,就存在一种可能性,当看到中欧走近之后,美国如果主动对欧盟释放积极信号的话,欧盟很有可能重新站在美国的那一边,届时,中欧之间签署的合作协议恐怕又将面临冻结的危险。
近段时间,欧洲各国,各个层级,都在与中方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沟通。中欧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欧洲需要做的是,摆脱地缘政治的绑架,真正从自身利益出发,以构建更加务实、稳定的合作机制。对欧洲而言,中国不仅是庞大的市场,更是供应链、技术和绿色转型中的关键伙伴。
报道称,对美回击是否应使用“反胁迫”机制(Anti-Coercion Instrument),成为争议焦点。据介绍,欧盟“反胁迫”机制自2023年生效以来从未被使用过,一旦启动,欧盟可以向特定国家征收关税、限制服务贸易、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公共采购。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对美国的服务贸易逆差为1086亿欧元。
特朗普对全球的收割,不会随着中国、欧盟等各方面的妥协而停止,目前的一切只是特朗普所谓“美国优先”的第一步。说到底,特朗普的本意是通过这一切手段,振兴美国实业,但问题是目前的种种根本达不到他的目的。而当他意识到这些都不行了,他还会有更激进的手段使出来。近日,特朗普已经明确提到:“要把美国国防预算提高到历史性的1万亿美金”。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推进战争的准备,他还有什么理由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此提高军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