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决策投顾 摘要:GLP-1药物凭借显著的减肥效果和相对安全性,已成为市场焦点。与传统减肥药相比,GLP-1药物副作用较低,是更安全的选择。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推动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同时,GLP-1核心产品适应症不断拓展,涵盖慢性肾病、脂肪肝炎、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1.GLP-1 药物减肥效果显著,已经成为既有效又安全的“减肥药”
GLP-1 受体分布广泛,通过作用于肠胃道和大脑,实现体重控制。GLP1(Glucagon-like peptide-1,胰高血糖素样肽 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 L 细胞中产生的多肽,通过激活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器官(胰腺、胃肠道、心脏、肾脏、肝脏、大脑、骨骼肌和脂肪细胞等)的 GLP-1 受体,刺激胰岛素的大量分泌。GLP-1 可以作用于肠胃道和大脑,可以延缓胃排空和消化道分泌,抑制食欲从而达到减少食物摄入等机制,从而实现体重控制。
GLP-1 药物减肥效果显著,并在多种肥胖并发症方面疗效优异。对比美国市场现在仍在销售的减肥药品来看,在超重/肥胖人群服用药物 52 周及以上,GLP-1 受体激动剂减肥效果最为突出,尤其是 2021 年获批上市的长效GLP-1 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和 2023 年获批的双靶点药物替尔泊肽。在司美格鲁肽获批的关键 III 期临床中,1961 个受试者被分为两组,分别服用每周注射 2.4mg 司美格鲁肽和安慰剂,68 周后,使用司美格鲁肽的受试者减轻体重 14.9%,而安慰剂组仅有 2.6%的体重减轻。而在替尔泊肽的关键临床中,2539 个超重/肥胖患者被分为四个组,治疗 72 周时间,最高剂量(15mg)实验组中,患者平均减重 20.9%,而安慰剂组仅为 3.1%。基于优异
的疗效,替尔泊肽减重适应症也在 2023 年 11 月在 FDA 获批上市。
现存市场上相对更安全的减肥产品。从安全性角度来看,减肥药均会产生胃肠道不适。GLP-1 药物随着耐受度提升后,均会有一定的缓解。而芬特明/托吡酯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心动过速和心悸,不推荐合并心血管疾病或者高血压的肥胖人群使用。由于托吡酯本身是抗癫痫药物,也有明显的情绪变化的副作用。而且,在该药物的一年临床中,停用率高达 40%。纳曲酮/安非他酮除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外,还和静息心率和平均血压升高有关。奥利司他作为目前唯一上市的非处方药,减重效果相对较弱,但不良反应也很明显。
而从重大注意事项来看,奥利司他还存在严重肝损害事件,已被 FDA 要求在说明书中加入警示。芬特明/托吡酯则会导致高血压、心动过速和心悸,不推荐合并心血管疾病或者高血压的肥胖人群使用。纳曲酮/安非他酮由于可能提高自杀及其他精神疾病的风险被 FDA 添加黑框警告。GLP-1 药物可导致大鼠甲状腺 C 细胞肿瘤,尚不清楚是否会引起人类甲状腺 C 细胞肿瘤,因此对于甲状腺髓样瘤既往史的患者禁用。但总体来说,GLP-1 药物仍是市场上相对更为安全的减重产品。
2.GLP-1药物产业链
制剂厂商将分享最大份额的产业链价值。目前上市的 GLP-1 药物均为多肽药物,根据诺和诺德 2022 年报推算,多肽药物上游和中游产业链占整个多肽产业链价值的理论最大占比可以达到约 15%。产业链价值的大头仍掌握在
下游的药企端,但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的确定性较高。具体到国内企业来看,下游制剂厂商预计主要以国内市场竞争为主。中游API(原料药)和 CDMO 企业有望受益于全球多肽药物的需求崛起;上游试剂
耗材市场小而美,主要考虑和下游核心客户的绑定情况。
3.GLP-1药物市场需求旺盛,行业前景广阔
肥胖和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科技进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久坐与高热量饮食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常态,肥胖患者数量日益增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整理,全球超过10亿人患有肥胖症,其中包括6.5亿成年人、3.4亿青少年和3900万儿童。糖尿病是全球十大慢性疾病之一,IDF发布的2021年全球糖尿病概览显示:每10个20-79岁的成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总数达5.37亿人;每2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未被确诊,总数达2.40亿人;全世界9%的健康支出花在了糖尿病上,总额达9.66亿美元;全球每年有670万人死于糖尿病。我国是糖尿病患者人数第一的国家,到2030年将上升到1.64亿人根据诺和诺德的年报披露,2023年中国约1.41亿成年人(20-79岁)患有糖尿病(10个人中就有1人为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该数字将上升到1.64亿;到2045年将上升到1.75亿。2019年超重和肥胖导致的死亡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死亡中占比11.1%,相比1990年的5.7%显著增加,给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带来了大量医疗卫生支出。
GLP-1 药物减重市场空间广阔已成全球共识。取决于各地区治疗指南推荐力度和医保覆盖程度差异,IQVIA 预计 2028 年全球减重药品的支出将达到390 亿到 1310 亿美元区间。行业内和二级市场的预测则更为大胆,根据辉瑞的预测,2030 年仅美国市场 GLP-1 受体激动剂在减重适应症方面将有 500-550 亿美元的收入。考虑到替尔泊肽减重适应症已经在 2023 年 11 月获批上市,以及礼来和诺和诺德持续扩大产能,高盛的分析团队已经将全球 2030 年的减肥药市场规模从去年年底的 1000 亿美元上调至 1300 亿美元。
4.GLP-1 核心产品重磅新适应症持续拓展
GLP-1 核心产品适应症持续拓展,慢性肾病、脂肪肝炎等重磅适应症呈现积极信号。根据医药魔方数据,除 II 型糖尿病和肥胖适应症外,礼来、诺和诺德、BI等MNC的GLP-1核心产品密集布局心血管风险、慢性肾病、脂肪肝炎、阿尔茨海默病等代谢相关慢病领域。根据诺和诺德2024Q2公告,司美格鲁肽用于慢性肾衰的III期临床结果积极,主要重点相比安慰剂具备优效性(HR=0.76),已分别向欧盟和中国CDE 递交 NDA。2024年11月,诺和诺德公布司美格鲁肽代谢性脂肪肝炎适应症III 期临床积极结果,与安慰剂相比,2.4mg 剂量的司美格鲁肽可显著改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
同时未加重脂肪性肝炎。此外,司美格鲁肽用于阿尔兹海默症治疗的III期临床有望于2025年读出数据。
MNC争相布局GLP-1代谢相关大适应症。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用于糖尿病相关心血管风险适应症分别于2017、2020、2020年获FDA批准上市。替尔泊肽和orforglipron处于III期临床阶段,预计分别于2027和2026年完成。司美格鲁肽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适应症凭借优秀的 III 期临床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司美格鲁肽组患者的肾病相关事件风险降低了24%),已于2024年8月向 CDE 递交 NDA,而 retatrutide和 survodutide 慢性肾病适应症处于临床 III 期。2024年 11月,诺和诺德公布司美格鲁肽代谢性脂肪肝炎适应症III 期临床积极结果,与安慰剂相比,2.4mg 剂量的司美格鲁肽可显著改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同时未加重脂肪性肝炎。2024H1,BI的survodutide 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炎(MASH)的 II期临床数据读出:与安慰剂(25.9%)相比,多达64.5%的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显著改善,且MASH无恶化,基于这些积极结果,BI于2024年10月开启III期临床。此外,替尔泊肽、retatrutide等多靶点产品II期积极数据于2024年7月读出,而司美格鲁肽、efinopegdutide、pemvidutide、DD01等多款产品针对NASH适应症处于临床中后期阶段。司美格鲁肽阿尔兹海默症III期临床已于2024年5月完成患者招募,预计将于2025年9月完成。
5. GLP-1药物市场近期基本面呈现多维突破与结构性调整
研发端,礼来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Orforglipron三期数据亮眼,40周减重7.9%且耐受性良好,或于2025年底提交减重适应症申请,成为首款无需饮食控制的口服药物,其非肽类结构突破传统注射剂型限制,推动产能扩张预期。
竞品格局方面,辉瑞因肝毒性终止口服Danuglipron研发,凸显小分子药物安全性挑战,而诺和诺德加速布局多靶点药物CagriSema(III期减重率22.7%)及三靶点UBT251(12周减重15.1%),技术迭代加速。
政策与需求层面,中国“体重管理年”政策推动司美格鲁肽加速渗透,其减重适应症2024年国内获批后带动市场年增28.57%,而美国医保价格谈判施压Wegovy等药物定价,倒逼药企探索新兴市场。
产业链上,GLP-1原料药及CDMO需求激增,诺泰生物等企业上半年净利润预增超300%,但诺和诺德、礼来仍面临产能瓶颈制约。
6.GLP-1投资逻辑梳理
GLP-1药物凭借显著的减肥效果和相对安全性,已成为市场焦点。与传统减肥药相比,GLP-1药物副作用较低,是更安全的选择。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推动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同时,GLP-1核心产品适应症不断拓展,涵盖慢性肾病、脂肪肝炎、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相关受益标的:
①承接礼来、诺和诺德的CDMO订单以及跟随者的在GLP-1减肥适应症领域的研发订单:药明康德、凯莱英
②在研布局具备先发与渠道优势的:华东医药、爱美客
③多肽原料药:圣诺生物、金凯生科、昊帆生物、翰宇药业
④其他:甘李药业、通化东宝
参考资料:
1.2024-11-29平安证券——适应症拓展+专利到期催化,GLP-1多肽产业链空间广阔
2.2024-8-21招商银行——全球市场需求爆发,紧抓 GLP-1 产业链机遇
(分享的内容旨在为您梳理投资方向及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作为买卖依据,您应当基于审慎原则自行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