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堵门、断水、断电!近日,南京某民企千万投资的农业文旅项目突然遭到暴力执法,迅速引发网友们的关注,因为这堵不是大门,而是投资者的信心。断的更不是水电,是当地的营商环境!
事件的起因是,一家民营企业在当地拍下了一处芦苇荡用来作为养殖水塘,当时签的租期为十年。为了经营好这个项目,该公司前后共计投入了1700多万,如今钱也花了,也马上到了可以收获的季节,却突然被社区告知这个地方是禁养区不能养殖,这又是哪门子规定?
作者整理了一下时间线,2023年6月,该公司拍下项目进行投资,2024年10月份社区发来合作停止通知书,并且在同年12月还一纸诉状将该民企告上法庭,并要求民企支付相关的违约金。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其中的几个存疑点了,这合同当初究竟是咋签的啊?
从两份内容规划通知中,我们看到了两种结果:
第一份是2018年浦口区印发的通知,该区域为禁养区。
第二个是2020年南京市里颁布的规划,为限制养殖区。
可让人不懂的是,招商发生在2023年,难道当地的街道社区对两份规划文件不知情?还是故意请君入瓮招商?玩了一手先招商后翻脸的把戏?
试问,如果是禁养区,为何还要对外发包文件?按照文件的通知,到底是市里的大还是区里的大呢?此外,该企业在建设初期办理相关执照手续,当地社区街道均认可规划,且投资也是在当地相关部门监督下执行。为啥等1700万投资下去之后,到了该收益的时候来 这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项目遭到停止,被粗暴破坏,让民企和地方管理者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
随着事件的发酵,引起了南京浦口区纪委的注意,并下场调查。在最终调查通报中,大概的意思由于当地社区在招标时把关不严,没有在合同中涉及禁养区等内容,现要求社区牵头组织联合执法,对受损的堤坝进行修复,还会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进一步调查。
可以看到,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营商环境的前提下,想扶持一个企业,可能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但想难住一个企业真的太简单了。相关负责人可以处理,但是企业的损失和失去的信任,又应该谁来承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