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道



尽管后人都尊“至圣先师”孔子开“万世师表”,门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传颂至今,实际上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不少开馆收徒、很会教导学生的人物,其中有一个就是同时在鲁国的老师叫少正卯(?~公元前496年),是的,这是一个以官职“少正”为姓,名卯的鲁国大夫,也是先秦时期法家先驱。

少正卯主张通过修订律法和制度变革治理社会,反对传统礼制束缚,倾向于以法治国,推崇战争、权术和严刑峻法,讲学风格更贴近社会实际需求。他的教学水平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他讲的课能把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只剩下一个颜渊,即“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出”。同行竞争,不仅关乎脸面,还关乎金钱学费、业内地位。

面对这样的局面,孔子不可能心如止水、波澜不惊,挫败感肯定会有,儒家的那些徒子徒孙肯定也会为此耿耿于怀。当然了,事有因必有果。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第七天,就干了一件大事:列出少正卯的五项罪状,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将少正卯杀了,还暴尸三日,极尽羞辱。其仇恨之大,读史惊心,细思颤栗。此事在《荀子》、《史记》、刘向《说苑》以及《孔子家语》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对于诛杀少正卯一事,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有一段蛮有深意的对话:

“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智囊·上智部·太公》)

稍作翻译成白话,即:子贡向孔子进言说:少正卯是鲁国名望很高的人。老师您杀了他,得不偿失啊!对于孔子的回答,虽时隔两千多年,隔着文字,依然能感觉到孔子抑扬顿挫的咬牙切齿。孔子未言正文之前先扣了个帽子,以盗窃者来“比”而定名分贬其恶,即:相比于五类恶人,那些盗窃之人算是好人了。所谓以“春秋笔法”行褒贬之意,概莫如是。



那么,比盗窃者还可恶的五类人有什么特征呢?

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为人阴险,简单地说就是心术不正的聪明人。所谓“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对于高智商、心思通透又有能力的坏人,即“高智商犯罪”,那就是好人的噩梦,譬如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奸佞,没有哪个是笨的,都是有着通晓古今世事且有掀动风雨的能人,这些人如果不安好心,对人使坏,岳飞们根本挡不住。

第二种是行为乖僻反常却又固执不改,即性格乖僻,行为特立独行,又为人执拗,固执己见、不听劝导。现在则表现为性情偏执、报复社会的独狼,对平民实施袭击的恐怖分子;躲在阴影里伺机害人的戚戚小人、屡教不改的嫉贤妒能者、利剑之下依然欲壑难填的贪婪者。

第三种是言辞虚伪无实但却擅长跟别人讲“道理”,以诡谲雄辩动人心,诸如历史上那些宣扬歪理邪说,蛊惑人心,强词夺理的狡辩者。于现在就如同那些传销、电诈、网骗之类,通过话术套路人心,骗人钱财甚至夺人肢体性命;那些信口雌黄、颠倒黑白、言出“法”随、指鹿为马者更是频现网络。

第四种是另一种学识渊博者,虽然很有广博的学问,但是,这些学问都是专门记录和传播丑恶的事物和道理,用现在的话说,虽然口若悬河,讲的头头是道,却是满满的负能量。就如同网络上那些不讲真善美、只说假丑恶的“公知”,一路走过去,全是污浊,历数所作所为,尽在放毒害人。与之相对应的是隐恶扬善。

第五种是对于错误言行不去纠正而是顺从且加以美化,粉饰丑陋,奉扬罪恶,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于现在就是为反智反人类站台,为负能量呐喊助威,面对罪恶,放纵,无视,和稀泥;对于丑陋,“屎上雕花、尿里浣纱、屁里寻香”!

依着孔子的说法,这五种恶人,任何一种都该被君子杀掉,少正卯兼具五大恶人于一身,是恶人中的恶人,小人中的奸雄,是(我们这些君子)必须要杀掉的人。

如此五大恶人,多被后人解读为是孔子为人生污点的自辩而给少正卯罗织的五大罪名,也被后世广泛引用为识恶人之法。且不说其中的弯弯绕,不管原文原事的原意如何,本着古为今用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仅从文字本身所承载的道理而言,对于我们现在识人,尤其是识别奸佞恶人,还是有一定裨益的。



2025/4/15随札

☆ 本文作者简介:陈道,河南许昌建安区人,道行者。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