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纵相新闻 陈丽娜
关于网红地标中老年男性摄影者的争议已不是第一次了,也不会是最后一次。4月16日,一位女性在安福路斥责一位男性摄影者“天天拍小姑娘的胸与腿”,再次引发了大量讨论。
那么,街头摄影的边界在哪里?今天,东方网·纵相新闻采访了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青年分会副会长、上海市青年摄影家联盟评审委员会评委、徕卡学院大中华区导师Nafis。
街头摄影,用镜头向世界提出自己的疑问
“目前大家对街头摄影可能存在一种误解,好像只拍帅哥美女。”在Nafis看来,街头摄影是纪实摄影的一部分,本质是纪录社会现实,用镜头向世界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找答案,“如果观众能够理解、产生共鸣,那摄影师会有一种找到知己的幸福感。”
图说:本文照片均有受访者拍摄并提供。
街头摄影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问:“老师我们接下来拍什么?” Nafis说,在传统经验式、工艺式的摄影教学模式下,老师通常会明确拍摄的命题,甚至已经确定好拍摄的主体。例如确定的模特、给定的风景、静物等,乃至已经完成好布光,明确好曝光参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收获,是体会曝光三角和其他技术参数的作用。
“但是到了艺术摄影领域,往往不会去探讨这些技术细节,而是更多希望和学员有形而上的交流,想要拍什么往往是从一个人自身的动机出发。”不过,对于动机这件事,学员往往很茫然。
Nafis用《世说新语》里一个故事分享了他所理解的摄影命题与动机。
书法名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醒来,赏雪温酒,突然想到了好友戴逵,马上出发坐一晚上小船去拜访,结果到了门口却不进去,调头返回。随行的人很是不解。王徽之说,我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这不就行了吗,见不见戴逵,又有什么关系。
“摄影追求的目标不是隐者,是过程中的‘兴致’。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能不能见到戴逵,见到隐者,又有什么关系?”Nafis建议,爱好街头摄影的人群,可以有意识、大量地学习知名街头摄影师的作品,不断提高审美,感受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不再局限于以“美女帅哥”为对象的街头摄影内容。
人物为画面核心、创作为商业用途需获得对方授权
“那位女性斥责安福路摄影者的新闻在我们专业摄影师群里也引起了讨论,大家还是比较敏感的。”Nafis告诉纵相新闻,其实专业的街头摄影师在拍摄时非常尊重被拍摄者的意见,“如果大家对街头拍照的人都产生反感情绪,这也会影响我们正常的创作环境。”
街头摄影中,有时画面只是需要人的元素,而非某个确定的人,不需要突出对方的身份特征,“如果对方要求删除照片,我肯定会删,等下一个路过的人。”Nafis认为,作为艺术创作,如果每拍一张照片都需要征得照片中所有人的同意是不太现实的,“比如你拍外滩,一定会有人进入这个场景。所以重点在于你的摄影是为了呈现场景,还是人物。”
“如果我的拍摄目标一定是某个固定的人,对方是画面核心。那一定要征得对方同意,否则这张照片拍下来也没有意义。”如果后续照片用作商业用途,还需获得对方肖像权的使用权授权。
Naifs介绍,街头摄影很少扎堆。“其实,有经验的街头摄影师是不太愿意和一大群摄影师挤在一起拍照的。”Nafis说,一方面街头摄影师大多使用广角镜头,和别人在一起很容易让其他摄影师“入镜”。另一方面,大多数街头摄影师不太愿意和别人拍到同样的内容。
反之,一些目的不纯的摄影者本身有一种窥探的心理。这种心态之下独自一人拍摄时有比较深的恐惧感,人多时反而“不怕”了。
另外,街头摄影的蹲点更多“蹲”的是摄影者想要的画面光线、构图、元素等,而非年轻漂亮的女性。“街头摄影我们一般俗称‘扫街’,背着小型相机,一天走上万步。”Nafis说,这与在网红地标蹲守帅哥美女的摄影者有很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