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月17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其《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至此,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图源:人民日报

世界记忆名录属于世界记忆项目。该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与世界遗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立为三大遗产类旗舰项目,旨在保护文献遗产,防止集体遗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关于文献遗产的定义,是指对一个社群、一种文化、一个国家或整个人类具有重大和持久价值的单一文献或一组文献。

中国1997年第一次申请《世界记忆名录》,是世界上较早参与世界记忆项目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成立世界记忆项目国家委员会的国家。此前入选该项目的中国文献珍品中,既有承载千年科举文化的清代大金榜,也有刻录商王占卜的甲骨文原件;有记录近代华侨移民史的银信侨批,也留存着苏州丝绸产业百年发展的技术图谱。

随州曾侯乙编钟

此次进入名录的随州曾侯乙编钟,也称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被称为世界第一部有声“音乐教科书”。


4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拍摄的随州曾侯乙编钟。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随州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随州曾侯乙编钟刻有3755字铭文,以声音和文字相互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少林寺碑碣

少林寺碑碣(566-1990)现存499通,以石碑、塔、柱等为主要载体,尺寸大小与表现形式多元参差,呈现出1424年较为完整连贯的石刻历史文献序列,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


位于少林寺的《达摩一苇渡江像》碑(资料图片),图源:新华视界

早期碑碣中的梵文碑、体现“三教合一”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元明时期前来学禅的日本僧人与中国僧人合作留下的多块碑碣……少林寺碑碣承载的丰富内容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少林寺碑廊(资料图片)。图源:新华社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是600余年前由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所立,石碑上记载郑和船队在此巡礼圣迹、布施香礼的碑文至今清晰可见。它已成为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常有参观民众在石碑前驻足,致敬中斯绵延千年的友好交往。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资料图)图源:大象新闻

石碑高144.5厘米,宽76.5厘米,厚12.5厘米,端庄大气、古色古香。石碑整体呈圆拱形,上部雕刻着五爪双龙戏珠的图案,正面长方体四周均以中式花纹雕饰。石碑上共刻有三种文字——古汉字、泰米尔文及波斯文。


4月17日,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观众参观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新华社记者 伍岳 摄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国正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自1997年以来,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纳西东巴古籍》《清代科举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元代西藏官方档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南京大屠杀档案》《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1886)》《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甲骨文》《四部医典》《澳门功德林寺院档案文献(1645—1980)》《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等在内,我国已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意味着它们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记忆财富。

目前中国入选的18项文献遗产

你对其中的哪些内容有所了解?

综合自: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新华视界、大象新闻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