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苟堂镇南方沟村

暮春时节,走进新密市苟堂镇南方沟村,连片的金银花随风摇曳,漫山苍翠间飘散着淡淡药香。作为岐黄文化发源地,这个曾以传统农耕为主的偏远村落,如今依托岐伯山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文化铸魂、产业强基、生态赋能”的乡村振兴之路。


《我的家乡》本期

走进新密市苟堂镇南方沟村

千年岐黄圣地,中医药文化活化石

南方沟村的历史可追溯至黄帝时代,作为岐伯的第二故乡,这里留存着岐伯泉、岐伯庙、岐伯墓等遗迹,被誉为“中医药文化活化石”。近年来,南方沟村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在打造中华医祖岐伯祭拜大典这一文化品牌的同时,还建设了果蔬采摘园和中草药养生体验基地等旅游项目,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少游客告诉记者,来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岐伯山美景,还能够认草药、摘野菜,既长知识又放松身心,“在网上看到的,就觉得环境挺好的,来这边的路也挺顺的。”“觉得这里是风水宝地,景色特别好,文化比较深厚。岐黄文化说的就是岐伯和黄帝,他们两个研究中华的中药,我对这也比较崇拜,会经常过来看看,希望这里发展的越来越好。”


天然药库焕金辉,林间摇曳致富花

漫步岐伯山,金银花、金花葵、连翘等中药材在风中摇曳,与山间野生的元胡、葛根等百余种草药相映成趣。河南中岐黄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旭耀表示,依托岐伯山“天然药库”的生态优势,他们带动村民参与种植,开发出金花葵茶、金银花精油等多款产品,年产值突破数百万元。下一步,他们还将在中医药种植的基础上,加大文旅产业开发,带动乡村高质量发展。郑旭耀说:“我们种植的中草药有七八百亩,有林下种植,立体种植,种植了有太子参、丹参、射干等等,目前公司经营发展很好。主要投资中草药种植、加工、销售,加上康养、文旅,是一个非常好的朝阳产业。”


荒山披绿变金山,村民增收笑开颜

据了解,以前南方沟村地处偏僻,村民大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村民年收入有限。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目前,村里已种植了金银花、金花葵、连翘、射干等数百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南方沟村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村民王根伟兴奋地说,村里推行的“中药材上山、林果上坡、蔬菜在地”模式,不仅让荒山披绿,更带动了村民经济年收入,让大家对未来生活也更有奔头儿。 王根伟说: “这几年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和集体经济都有了较大发展,村民幸福指数非常高。 改种中草药以后,基本上大面积发展了经济作物,我们的收入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能提高一千多块钱。 我们农民都非常有信心,干活儿有奔头儿,以后孩子们的发展也都有前途,村子开发以后,孩子们不出村都能实现就业。 ”


"一核两链三片区",擘画振兴蓝图

从“穷山沟”到“聚宝盆”,南方沟村的蜕变印证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站在岐伯山顶远眺,一幅“一核、两链、三片区”的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南方沟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巧军信心满怀的告诉记者,未来,南方沟村将继续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同时,旅游项目也将继续升级,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此外,南方沟村还将加强与中医药加工企业的合作,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并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植入多元化业态,致力于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刘巧军说:“我们村下一步定位是‘一核、两链、三片区’,一核我们是以岐黄文化为核心去打造两链,一个是产业种植链和中药材加工链。三个片区是,中药材种植一个片区,然后有机蔬菜种植一个片区,还有就是中医研学和中医康养一个片区。通过这三个片区带动村民的积极性,提高村民收入。”

记者手记

岐伯泉畔的千年药香,在暮春的暖风中氤氲出乡村振兴的芬芳。站在南方沟村的观景台上远眺,漫山的金银花与岐伯庙的青瓦飞檐若隐若现,仿佛黄帝时代与现代农业在此刻完成时空对话。这个仿佛深藏世外的古村落,正在用岐黄文化的金钥匙,开启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代实践。难怪南方沟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巧军信心满怀地说:“南方沟村将继续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记者:方正、刘榕

见习记者:苏成

编辑:赵家祥

统筹:马松林、王尚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