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所谓“对等关税”的第二天,记者去了趟“世界超市”浙江义乌。想象中众商户崩溃、悲愤或抱怨的场景都没看到,却见识了学校里才有的读书声。

第一次听见读书声,在鸡鸣山社区服务中心。周四晚上,刚到楼下,朗朗读书声便从楼上窗户里飘出来。后来记者才知道,大家念的是西班牙语。

社区服务中心四楼会议室能容纳100多个人,每周四晚上都满满当当,坐满公益西语角的学员。人数众多,音量也惊人。其中超过六成是义乌当地的商户,几乎清一色是老板娘,其他学员也大多来自外贸和物流行业。不仅在课堂上学,下课后还要完成作业——每天练习并录制视频。


鸡鸣山社区西语角教室里,学员济济一堂。 巩持平 摄

第二次听见读书声,是早上9时左右,大多数商户刚开门。在义乌商贸城一区11号门的中庭,那里立了一块“外语晨练基地”的牌子,一位老师拿着话筒,领头念,众多学员拿着教材,跟着读。这次,大家念的是阿拉伯语。

几十位学生一大早排着队朗读外语课文,再怎么想,这也是学校里才会出现的场景。在他们的四周,围了不少好奇的人,有的是游客,也有国外采购商。即便被围观了,老板娘们依然低头念书,不为所动。


义乌商贸城外语晨练基地。巩持平摄

学习一门外语,大庭广众下,不少人羞于开口,被人指出发音不标准、表达有错误时会觉得难堪。尤其脱离学校环境后,再如此当学生,每天被点名、签到,更容易觉得没面子。但义乌老板娘们不这么想,多学会一句,那便是多为自家生意争得一分商机——会讲西班牙语,便连接了南美市场;掌握阿拉伯语,就能和中东客户无障碍沟通。

商机,对于义乌的外贸人而言,如同裂缝中的光,即便只看到一点亮,他们也要费尽全力扒出去看看,哪怕有风险,哪怕有难处。

每天早上的外语晨练队伍中,老板娘傅江燕都穿一身民族服饰,站在第一排中心位置,格外亮眼。她劝说隔壁邻居也加入阿拉伯语的晨练队伍,“外面学一节课要400元,你去免费读上1小时,相当于挣了400元,多好啊!”


义乌商贸城外语晨练现场,傅江燕站在第一排中心位置。巩持平摄

傅江燕的衣服大有来头。这本身是套戏服,傅江燕找裁缝把各个部分拆开、修改、再缝到一起。“国外的客户都会比较喜欢这种衣服。”早在2007年,傅江燕便发现了这个“秘密”,只要穿着这样的衣服坐在店里,常有路过的客户进来合影。

后来,傅江燕给自己一年四季都准备了这样的衣服。她坐在店里,会向每个路过的人微笑点头,有的顾客被她的服饰吸引,也会进来看看货,说不定便是商机。

线下“立招牌”,线上打广告。傅江燕有5个手机,在国内外平台注册的账号更多,她每天穿民族服饰拍视频介绍产品,再利用AI工具转化成36种语言,一个个分发出去。

傅江燕做库存现货袜子的生意,从全国各地收到,销往中东、南美、南非等市场,利润之薄可想而知。全靠一点点积累,攒成相当有体量的大生意。


傅江燕在店里对着镜头展示袜子。巩持平摄

放眼整个义乌国际商贸城,走进去,坐下来,聊两句,哪家没有这样的故事呢?

也许每家经营的门类不同,看到的商机不同,选择的路径和方法不同,斩钉截铁的态度、破釜沉舟的勇气、说干就干的魄力,已经成为义乌外贸人的共同特质。

商机,便是目标和方向,一旦瞄准了,他们奋不顾身往前冲。

王许雪做毛绒玩具的生意。前几年疫情特殊时期,出货效率受影响,王许雪转头去生产口罩。打造无菌工厂环境、通过测试、拿到报告、获得资质……空白行业从头开始,他们投入了七八百万元搭建起生产线,后来创立自家品牌,发挥毛绒玩具的设计优势,把口罩做成融合卡通元素的流行款式。

“当时纠结吗?”记者好奇地问,毕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王许雪很干脆,“不纠结,一点都不纠结,说干就干。”

汪楠做五金工具的生意。也是在疫情时期,国外客商入境数量有所下降,按汪楠的话说,“终于腾出手,修炼自身。”2022年,汪楠一改代销模式,创立自有品牌,重新设计生产,对店铺产品进行“大换血”,旧的产品全部撤掉,一个不要,实现品牌化高端化转型升级。

“有过担心吗?”记者忍不住问,更换产品意味着更换客户,客户资源是他们做买卖的资本和根基。汪楠显得淡然又笃定,“客户可以重新发展,我们的做法是大势所趋。”

以往,义乌商贸城是等客户上门的地方,这种模式叫“坐商”。以汪楠为代表,转“坐商”为“行商”,老板娘们开始走出去,主动扩展别的市场,和更多国家的客户增进长期合作。“3月刚过去德国参展,本月到广交会对接客户,6月到沙特,8月飞巴西,9月到肯尼亚,10月再去广交会,11月去俄罗斯……”汪楠全年的行程表都已排满。


义乌国际商贸城。于量摄

美国实行所谓“对等关税”,对于义乌商贸城的外贸人来说,无异于“大敌当前”,但市场中的信心超出预料。

“再难的时候,总归有好的产业。”“生意不忙了,就想办法再忙起来。”“一直跟着时代进步,不会停留在过去”……这些老板娘们的话,温温柔柔地讲出来,却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和傅江燕、王许雪、汪楠一样的中国外贸人还有千千万万,他们经过大风大浪,也经得起风浪,他们无惧变化,甚至主动寻求变化,他们找到了“星星之火”,便能打拼出足以燎原的强劲势头。

也许,外贸的韧性,关键便在人,在精神,百折不挠,一勇无前。

原标题:《听过义乌的读书声就会知道,中国外贸的韧性在人》

栏目主编:陈抒怡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巩持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