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太惨痛了。
2024年,河北29岁小伙周明远,在走失20多年后,终于与原生家庭重逢。
本以为是一家人幸福团圆的结局,却不想命运又给了他沉重一击。
精神失常的母亲如今处于失踪状态。
同母异父的姐姐林晓芸,被以1.7万元的价格卖给老汉,囚禁在阴暗的土窑中长达五年。
她精神失常、浑身溃烂,甚至疑似被性侵后产子,孩子至今下落不明。
这场悲剧,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最深的伤疤。
1996年,周明远出生于江苏,生父是江苏人,生母则是福建人。
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无人照顾,从福建流落到江苏。
在江苏,周母认识了周父。
二人同居后生下一子,这个孩子就是周明远。
他3岁那年,周母与周父因感情不和分手,周母带着儿子回到福建古田娘家。
他5岁那年,跟母亲走散,被人贩子拐走。
被拐期间,不知道被倒卖了多少手。
每次被转卖,他都会拥有一个新名字,已经根本记不得自己原本叫什么了。
被转卖过无数次后,他流落到一个乞讨组织,领头人被称为“爸爸”。
这个领头人犹如恶魔在世,逼着孩子们上街乞讨。
如果不去,领头人就会用带刺的藤条抽打他们,还威胁会把他们的手脚也敲断。
周明远亲眼见过手脚被打断的孩子,只能在地上艰难地爬行。
他内心恐惧,哭着求饶。
尽管如此,小拇指还是被棍子打断了。
骨头至今都有问题,后背还有当时被打留下的疤。
这些伤痛,成了他挥之不去的阴影。
饿了就翻垃圾桶,晚上跟其他孩子睡桥洞,那段时光对他来说,如此漫长。
苦难终结于7岁那年。
周明远流落到武汉,向一对小情侣讨要吃的。
小情侣热心善良,带他吃了一碗热干面。
吃饭过程中,得知他一个人流落在外,非常同情,就将他送到了孤儿院。
到了孤儿院,一对夫妻领养了他,带他回到河北,他才有了现在的名字。
养父母是发自内心的疼爱他。
刚到家时,过往的遭遇让他恐惧不安,晚上不敢关灯睡觉,还经常做噩梦。
养母发现后,就抱着他哄睡。
在养父养母的关爱下,周明远顺利长大,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然而,原生家庭一直都是他心中的痛。
养父母会和他说起小时候的事,并告诉他,如果想去找自己亲生父母,可以帮他一起想办法。
去年6月,通过基因溯源和DNA比对,周明远找到了自己的生父。
本以为是一家人团圆的美满结局,却不想命运又给了他沉重一击。
生父再婚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见到他后也是不冷不热。
两人相对而立,沉默无言。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当周明远询问母亲的情况时,生父只给了他一个地址,告诉他母亲已经去世。
“你妈是古田县人,你丢了之后,她也彻底疯了,这辈子命苦。”
2025年清明,周明远回到福建古田县祭奠母亲。
她的骨灰存放在殡仪馆,很久没人来祭拜了,还欠了殡仪馆管理费。
母亲娘家人不管不顾的态度,让周明远感到心凉,决定变更母亲骨灰的管理权。
从一个舅舅口中得知,他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名叫林晓芸,比他大3岁。
得知自己还有一个血脉相连的亲人,周明远面露希望:
“我的姐姐在哪里?我想见她。”
那位舅舅叹了口气说,还是别见了,你姐姐命不好,她现在和一个59岁的摩的老汉同居,听说是被卖过去的。
周明远没想到姐姐竟然会过得如此凄惨,不顾舅舅阻拦,打算见姐姐。
4月5日,在舅舅的帮助下,周明远找到了姐姐的住处。
那是一个破旧的农村土窑,位于古田县城东某村庄。
门窗都被封锁住了,暴力开门后,眼前的一幕让他险些崩溃。
10平方米的土窑内,堆满了杂物。
发霉的土墙布满裂缝,地面混合着腐烂食物、烟头和排泄物。
他的姐姐林晓芸裹着散发酸臭味的破棉袄,蜷缩在墙角的木板凳上,眼神空洞。
她身上有多处褥疮、臀部溃烂严重。
精神状况奇差无比,时而清醒、时而疯癫。
周明远瞬间泪流满面,没想到自己的亲姐姐会遭遇如此非人的待遇。
他当即以弟弟的身份报了警,理由是:拐卖拘禁并虐待妇女。
那个买下姐姐的50多岁老汉却狡辩,自己不是拐卖,是给了钱的,还给过镯子,并且在村里办了酒。
当着警察的面,老汉称,林晓芸脑子有病经常发疯,他是从林家把她买来的,当时花了1.7万元。
甚至指责周明远:“你早干什么了,凭什么来管?”
可周明远清楚地明白,这就是人口买卖。
村民隐晦地告诉他,林晓芸曾怀孕生子,孩子出生即被抱走。
然而,取证艰难,孩子下落成谜。
4月8日,警方对林晓芸被拐卖一事立案调查,却未当场逮捕老汉。
不过,警方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要追究刑事责任。
最终,林晓芸则在妇联的帮助下,进行住院治疗。
有人问周明远花这么大劲儿,图什么。
周明远说,他和姐姐流着一样的血,她是他过世母亲留下的血脉。
“儿时的经历,让我不能无视她的遭遇,她比我更加不幸。
我的想法很简单,惩罚作恶的人,给姐姐一条活路。”
写到这里,内心感到无比窒息。
流浪街头、被威胁行乞的弟弟,被圈禁虐待、神志不清的姐姐,精神紊乱疑似也被拐卖过的母亲,下落不明的婴儿…
这个故事里,是一部人间血泪史。
有被拐儿童的苦难轮回,有女性沦为商品的残酷现实,更有亲情的撕裂与人性的冷漠。
林晓芸被卖的背后,是亲戚的冷漠与利益交换。
舅舅劝周明远“别找”,母亲娘家人拖欠殡仪馆费用,骨灰无人祭拜…
谁能想到,竟是最亲的人将她们推入深渊。
还有老汉理直气壮地辩称“办了酒席”,不算拐卖,以及村民围观窃语却无人阻拦。
封闭的乡村文化中,女性被物化为“传宗接代”的工具。
尽管警方认定犯罪事实,但性侵与产子尚无结论。
DNA寻子、追查中间人、严惩买家…每一条路都布满荆棘。
尽管前路渺茫,周明远还是坚持查下去。
我想,不仅是血缘的牵绊,更是对自身创伤的救赎。
他说:
“惩罚作恶的人,给姐姐一条活路。”
这份责任感,在冷漠的底色下显得弥足珍贵。
周明远与林晓芸的故事,是千万被拐者的缩影。
它告诉我们:
个体的悲剧背后,是系统性的社会顽疾。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对弱势群体的态度。
如果社会结构有足够的体量去保护残障人士,可能周明远的母亲就不用通过“嫁人”来为自己的后半辈子谋生存。
更不会有后面被抛弃、儿子走丢沦为乞丐孤儿、亲生女儿遭遇非人虐待的悲惨结局。
当我们为他们落泪时,更应思考的是——
如何让下一个“周明远”不必独自战斗?
如何让下一个“林晓芸”免于被明码标价?
或许,答案就在每个人的觉醒中。
每个冷漠的旁观者,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如果我们今天不对周明远、林晓芸们的遭遇发声,明天被锁在土窑里的,可能就是我们的女儿、姐妹、母亲。
愿天下无拐,众生皆安。
愿所有破碎的灵魂,终得归处。
而这一切,需要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而是所有人的觉醒。
当我们开始为他人的命运流泪,当我们学会向不公举起拳头,当我们明白今日不为他人鸣不平,明日何人为我诉不公…
真正的改变,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