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童年:当监护权沦为屠刀时

文|巴桂树

在这看似繁华而文明的2025年,上海那起令人痛心疾首的3岁男童被虐待致死案,宛如一道撕开社会温情面纱的口子,触目惊心地展现在众人眼前。4月17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案件的开庭审理,让人们压抑已久的愤怒与悲痛再次如火山般喷发。犯罪嫌疑人赵某被以虐待罪及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起诉,可即便如此,那逝去的鲜活小生命却再也无法归来。

在庭审席上,男童母亲马女士在控诉声中轰然倒下。她的孩子——3岁的小梓澈,早已化作殡仪馆冷柜里一具瘦骨嶙峋的躯壳。这具躯体上,残留着高温暴晒的灼痕、颅脑重创的裂痕、肢体咬啮的齿痕,以及一个时代对儿童保护机制溃烂的无声控诉。回溯历史,从古代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观念,到如今法治社会下的种种悲剧,儿童权益保护的漫漫长路,似乎总被阴霾笼罩。古有父母对子女严苛管教,却也不至于这般丧心病狂。



遥想三千年前,《汉谟拉比法典》用“以眼还眼”的朴素正义守护弱者;两千年后,《唐律疏议》以“十恶不赦”震慑虐童暴行。但在现代文明的光环下,竟还会发生如此惨绝人寰之事,实在令人咋舌。当监护权沦为施暴者的通行证时,文明的光辉竟照不进一个3岁孩子的客厅。生父黄某以“祖母病危”的谎言夺走孩子,生母马女士的微信被拉黑,探视权被斩断,亲子血脉成了施暴者的私产。这一幕,与古罗马将儿童视作“家父权”附庸的野蛮何其相似?

更荒诞不经的是,庭审之上,施暴者赵某某厚颜无耻,抛出“执行黄某指令”这一荒谬至极的借口,妄图推卸罪责;而生父黄某呢,仅仅一句轻飘飘的“工作忙”,便想将身为父亲应负的如山责任全然撇清。监护权的移交,全然扭曲成了暴力传递的“接力棒”,在这一双双罪恶的黑手间肆意流转。这令人发指的场景,瞬间让人忆起中世纪欧洲那所谓的 “寄养制度”。彼时,父母把孩子送进修道院,美其名曰“救赎灵魂”,实则是将孩子推进苦役与虐待的无尽深渊,任其沦为牺牲品。看呐,历史何曾真正远去?它不过是套上了现代的面具,再次上演这人间惨剧。



尸检报告中的“钝性外力致颅脑损伤”,短短几字,却似最冰冷的手术刀,精准切割开孩子悲惨命运的真相。监控视频里,赵某某粗暴地将孩子拖至公园角落摔打,那画面,宛如烧红的烙铁,狠狠烙下人性最炽热的耻辱印记。高温天罚站暴晒,是毫无人性的虐待;颅脑遭受重击,分明就是蓄意谋杀;而生父的沉默,无疑是罪恶的共犯。可叹法律,竟要在“虐待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罪名间艰难竞合,才勉强拼凑出判处死刑的一丝可能,这背后,是怎样令人痛心的无奈。

这让人想起2020年黑龙江4岁女童被生父及女友虐杀案,施暴者最终以死刑告终。但死刑的锤音,从来不是终点,而是社会伤口溃烂时的镇痛剂。法律若只能做悲剧的殡葬师,而非童年的守护神,那么每一声“从重处罚”的呐喊,都是对文明根基的叩问。我们知道,古波斯人用“儿童之眼”铸造城墙,象征未来的不可侵犯;今日我们却任由监护权漏洞吞噬幼童。鉴于此,我们需要修补这个天裂,需以立法为针,制度为线,织就三张铁网:



之一,监护权评估机制至关重要。在离婚这一复杂情境下,抚养权的转移绝非仅靠一纸协议就能妥善决定。应引入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他们如同经验丰富的中医,运用“望闻问切”之法。细致审查监护人的经济能力,以保障孩子生活无忧;密切观察其心理状态,确保能给予孩子健康情感关怀;全面检验亲子关系的亲疏与质量;精准测试监护意愿的强烈程度。云南试点的“未成年人权益观察员”已初显成效,上海作为前沿都市,理应积极借鉴并将此良策推而广之,为孩子筑牢监护安全防线,让他们在稳定、适宜的环境中成长。

之二,建立强制举报制度刻不容缓。日常生活里,诸多细节本应成为守护儿童的关键信号。邻居听闻孩子哭喊“想换妈妈”,社区撞见幼童盛夏身着长袖欲盖伤痕,医生察觉“洗澡摔倒”与颅脑损伤间的破绽,这些本是触发社会免疫系统、拯救孩子于水火的警报器。但现实中,因种种顾虑,人们选择沉默,使其沦为罪恶的帮凶。反观美国,50州立法强制举报虐童行为,极大震慑了潜在施虐者。而我们却仍困于“清官难断家务事”的陈旧观念争论中。当下,我们急需打破禁锢,建立强制举报制度,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守护孩子的堡垒,莫让沉默助长恶焰,以实际行动捍卫儿童权益。



之三,庇护所与心理重建是守护儿童的关键防线。古希腊信奉“儿童庇护神”阿尔忒弥斯,寄托对孩子的守护祈愿,如今,我们更需将这份守护具化为实体化的儿童庇护所。像雷山县推行的“三级联动机制”,巧妙把网格员转变为时刻警惕的“守护哨兵”,并借助“家庭教育帮扶”,精心缝合亲子间的裂痕。而心理干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如同修复敦煌壁画那般精细入微,因为孩子身心遭受的每一道伤痕,都可能成为未来人生崩塌的隐患,只有悉心修复,才能为孩子铺就稳固的成长之路,助力他们走出阴霾,重迎阳光。

公堂之上,马女士亲手焚烧那个奥特曼书包,每一丝火苗都跳跃着一位母亲无尽的悲恸,这是她对孩子最后的悼亡仪式。曾经满心期许“光之巨人”拯救世界的孩子,却在黑暗中凋零,始终没能等来正义的曙光。可倘若大众的愤怒仅聚焦于严惩凶手,无疑是再次陷入“以暴制暴” 的恶性循环。我们要做的,是从根源反思,从法律完善、社会监管、观念扭转等层面着手,为更多孩子撑起保护伞,别让此类悲剧重演。



所以,从根源来讲,真正能救赎孩子的,是让每位公民都化身“人肉摄像头”。社区大妈练就火眼金睛,一眼识破淤青源自家暴而非摔伤;教师凭借敏锐感知,从孩子“不想上学”里嗅出危险气息;程序员则利用智慧,开发出能精准识别虐童视频的AI算法。这就如同现代版“结绳记事”,将千万人的警觉串联,编织成一张紧密且实时的大网,让孩子在任何角落,都能被这周全的保护稳稳罩住,远离伤害 。

记得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曾说过一句话:“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而今天,在小梓澈的尸检报告面前,任何空洞的同情其实都显得有些伪善。唯有将制度锻造成剑,让监督凝聚为盾,才能让“幼有所护”从古籍中的理想,变为水泥森林里的常态。当法庭最终落下判决之锤时,愿它不仅是正义的回声,更是补天行动的发令枪——毕竟,女娲补天用的不是哀叹,而是五色石与补天之手。为小梓澈祈愿安息之余,作小诗以记之:

沪城惊虐案,幼子命凄然。

罪者无良善,童伤惨绝寰。

古规虽有记,今祸却频传。

众志织天网,安童岁月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