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苏梅再一次沦为战火焦土。两枚俄制短程弹道导弹精准落入乌克兰东北部城市,造成至少35人死亡、119人受伤。就在西方社会准备就此暴行发表联合谴责之际,美国却悄然退出。据彭博社披露,特朗普政府拒绝签署七国集团(G7)拟定的谴责声明,理由是要“为与莫斯科保持谈判空间”。与此同时,特朗普派出的特使威特科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密会5小时,随后公开宣称“美俄关系迎来重塑窗口”。一场酝酿中的交易,正在用乌克兰的鲜血铺设外交跑道。
这并非孤立行为,而是美国战略转向的最新表现。从撤下谴责声明,到暂停情报支援,从“有人告诉我俄罗斯犯了个错误”的轻描淡写,到推动乌克兰“快速达成和平协议”的不容置疑,特朗普政府正在用行动宣示——美国的全球霸权逻辑正在从“道义主导”滑向“交易主导”。哪怕俄军仍在乌克兰境内烧杀抢掠,只要华盛顿认为“谈得拢”,人命、主权、国际规则都可以作价而沽。
特朗普的这套思维,与其一贯的“美国优先”并无二致。他不关心乌克兰的安全,更不在乎欧洲秩序是否稳定,他只想在国际舞台上打出一份“迅速止战”的成绩单,包装成他与拜登对比中的外交胜利筹码。但正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地缘操作,正在令整个西方阵营分裂、信任体系塌陷。加拿大作为G7轮值主席国已经无奈表态,没有美国参与,谴责声明“无法继续推进”。西方联盟内部对于“是否该坚持对俄施压”,出现了实质性裂痕。
对比此前拜登政府主导下的西方团结立场,特朗普式的“和谈外交”更像是一次以退为进的投降策略。他不在乎侵略者是否被追责,不在乎和平是否公正,只在乎交易能否尽快成交,政治红利能否落入自己口袋。这种逻辑,对乌克兰是背叛,对盟友是敲打,对国际秩序则是危险信号。
表面上,特朗普政府是在推动“缓和”,但本质上它正在试图改写一整套战后国际规则体系。美国曾以“反侵略、反扩张”为道义制高点,构建以北约、七国集团、联合国主导的全球安全叙事;而现在,它正以极端功利主义的视角,将乌克兰问题简化为一笔可谈判、可打包、可转售的地缘买卖。这种逻辑一旦在国际事务中大行其道,将对全球秩序稳定带来深远影响。
特朗普口中的“美俄重塑关系”,表面看是缓和,实则是霸权调位。在这一逻辑下,任何不在美国直接利益框架内的国家、冲突、危机,都会被迫为其战略转向让路。对于全球南方国家而言,这是一种清晰的警示:不论你曾多么依赖美国支持,最终都可能成为其大国交易桌上的牺牲品。美国今天能放弃乌克兰,明天就能放弃任何一个国家。
对于中国而言,应以此为鉴,持续强化战略自主性、警惕“话语霸权”的幻觉,推进以联合国为核心的真正多边主义秩序。中国从未主张强权正义,而是始终坚持和平解决争端、推动平等对话。在俄乌问题上,中国既未盲目站队,也不搅局炒作,而是推动建设性劝和促谈。但这与特朗普式“出卖换和平”截然不同。中国支持和平,但不支持没有主权、没有正义、没有国际法基础的屈辱和平。
特朗普政府的沉默不是中立,而是选择;不是“战略克制”,而是实用主义赤裸裸的体现。苏梅之后,可能还有更多城市等待被“交易”。而真正的和平,只属于那些坚持原则、不出卖底线的国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