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长在心里”。

这是赵丽颖在电影《向阳·花》宣传时所说的。



中专学历、农村出身、选秀出道,赵丽颖的起点与“学院派”毫不沾边。

她的演艺生涯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以近乎执拗的韧性,在质疑声中撕开一条梦想之路。



这位来自河北廊坊的小女生,身体里究竟蕴含什么样的能量,能一步步修炼成影视圈大女主的?

一路被黑的顶流视后

想当初在节目里因为用嘴包住瓶口喝水,赵丽颖都能被网友喷得体无完肤。

对初出茅庐的赵丽颖来说,这是她第一次见过那么多人的网络暴力,一时间成了她的噩梦。



这么多年过去了,赵丽颖依然对此事心有余悸,在一期节目说:

“我没想到喝水也会变黑,只是因为我的喝水姿势不对。”



2014年,关于赵丽颖的所有最难听的黑历史在这一年统一爆发,包括“让赵丽颖滚出娱乐圈”,还有借更换经纪人黑赵丽颖人品。

这一年,本该是赵丽颖的大爆年,却在大面积黑料的压制下,没有爆。

在第28届金鹰奖上, 赵丽颖凭借大火的“花千骨”一角收获了观众喜爱女演员奖。

去年,凭《风吹半夏》在金鹰奖二度封后,赵丽颖激动落泪,感谢角色、观众及剧组。



这位来自河北廊坊,在横店一路闯关的中专厂妹,终于活成了自己心中的样子。

赵丽颖的成名路,一直伴随着各种黑料,以及观众对她演技的挑剔。

毕竟,她确实不是科班出身,在遍地都是研究生的社会中,中专学历实属“不堪入目”。



但赵丽颖就是从这么一个影视小透明,一步步变成了大女主,收获了不少真正喜欢她的粉丝。

喜欢赵丽颖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她身上的韧性,会称赞她的演技是“狠劲爆发”,不喜欢她的观众批评她“浮夸悬浮”。

一张脸静下来,粉丝会夸眼睛里有故事,静水流深。

不喜欢她的人就会怼:始终一个表情,“面瘫”演技。



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对,毕竟演技强如陈道明,也会经常被观众质疑演什么都是皇帝,真害怕他一张嘴就是“朕”。

没有人能取悦所有人,情人眼里才会出西施。

赵丽颖身上的争议声一直都很大,而且就没有停过。

绝望文盲?

赵丽颖主演的《向阳·花》上映清明档,冯小刚导演,大咖云集,但电影却以两极分化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引起争议。

网络讨论声很高,尴尬的是,票房没上去。



根据猫眼的预测,《向阳·花》票房预计不会超过2亿元。

《第二十条》大家还记得吧,票房超过24亿元。

《向阳·花》这部聚焦刑满释放女性群体的影片,是赵丽颖继《第二十条》后的又一次现实主义题材尝试。



同样的类型,同样聚焦底层苦难,还是眼下最热的女性题材,《向阳·花》却是风光开场,稀碎收场,最终很可能达不到《第二十条》票房的零头。

最被观众诟病的是情节失真、角色刻板。

不止观众在讨论,央视专家也下场指出,认为该电影“消费女性苦难”“伪女权主义”,并且刻意制造戏剧冲突。

专家表示,以电影里展现的情节来看,人为设计出来的没来由的恶,不够真实。



实际上,在监狱里会进行心理矫正,也会推出职业培训,不至于如此。

赵丽颖的表演也被指“浮于表面”,被搜身时的被动反应、为三百元出卖身体的桥段,被认为缺乏真实感。

当然,既然是两级分化的口碑,那局面也不是一边倒。



有网友现身说法,表示专家的话也过于绝对,过于理想化。

释放人员的真实状态就是电影里那样,生存技能的缺失,导致他们再次在法律的边缘试探比较常见,专家的见解过于理想化。

还有网友搬出一个事实,电影改编自《教改往事》,书作者虫安是一个真蹲过铁窗的人。

在里面实打实过了7年,不至于在真实感上犯错误。



有影评人看到了她的突破:从柔弱到狠厉的转变中,她展现了“毁容式演技”。

谄媚老板时的市侩,用石头砸向恶人时的癫狂,这些瞬间颠覆了过往的“甜妹”形象,呈现出“亦正亦邪”的张力。

豆瓣短评中,有观众感慨:“赵丽颖的沉默比台词更有力量,眼神里的疲惫与倔强让人震撼”。



网络上评价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一个事实——市场对女性角色复杂性的接受度存在差异。

赵丽颖敢于在争议中探索表演深度,也确实勇气可嘉。

电影里有争议,电影外有围剿

赵丽颖确实是带点倒霉体质的。

在为《向阳·花》宣传时,她在社交平台上想引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与群魔为法侣”,却把“與”写成了“舆”字,再一次引起热议,网友集体高潮。





不少网友嘲笑她:绝望的文盲又来了,没内涵就别秀了,又被揪住小辫了吧,人要懂藏拙。

互联网上对内娱“九漏鱼”的嘲笑,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每一个绝望的文盲,都有网友的口诛笔伐。



网友愤慨的点,最重要的是这一条:你一个大明星,连基本常识都不懂,凭啥挣这么多钱。

但不难发现的是,有关赵丽颖的采访,表达很流利,基本没有断片的情况。

她对问题的把握也比较准确,能够清晰的输出一段段的长内容,这实在不太像一个文盲应有的逻辑思维和知识储备。



“舆”字的错用,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她注意到了网络上风评,于是借谐音表达态度,特意用之。

随着网友讨论的热度越来越高,赵丽颖直接改正,估计也是不愿意事态失控。

票房已经不如预期了,再“整活儿”难免又被嘲笑:为了一部破电影这么拼的么。

多说多错,一句话就被无限放大,一直延申,弄得所有人都不敢说话,也难怪很多人诟病,内娱已经慢慢没有活人感了。



河北廊坊一个小地方走出来,没有背景,没有师承,从群演演起,横店常驻。

一路走来,导演指骂、同行排挤、黑子猖獗。

赵丽颖这一路走来,始终面临着被大做文章,但她身上有一种近乎执拗的韧性,指引着她前进。

赵丽颖的韧性,不仅体现在角色选择上,更渗透于职业态度中。



演员宁静曾在综艺中提到,赵丽颖始终记得她早年跑龙套的经历,有时候对方早已忘记合作细节,她仍将每一次微小机会视为磨砺。

从电视剧到电影,从古偶女主到边缘女性,赵丽颖的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风险与质疑,却也推动着表演维度的拓宽。

赵丽颖的韧性,是草根逆袭的励志脚本。



她的韧性,早在成名前便已刻入骨血。

初入行时,她曾在《金婚》中饰演少年佟多多,戏份寥寥却抓住机会打磨细节。

在《新还珠格格》中,她将晴儿温婉灵动的特质演绎得深入人心,逐渐崭露头角。

《花千骨》极富层次化的表演让她跻身顶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塑造的经典女性形象也让观众赞口不绝。



然而,赵丽颖并未满足于此,对她自己而言,电视剧是起点,她开始冲上更高阶的战场——电影市场。

从2017年《乘风破浪》的喜剧尝试,到2024年《第二十条》中聋哑母亲郝秀萍的催泪演绎,她不断挑战大银幕的表演边界。



尽管《向阳·花》中高月香一角被批评“缺乏底层逻辑”、“方言生硬”,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敢于选择一位游走于道德灰色地带的复杂女性角色。

为女儿铤而走险的母亲、出狱后挣扎求生的边缘人、以暴制暴的“狠角色”,这种突破本身已是对舒适区的彻底背离。

导演郑晓龙评价她“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重塑自我”。



在《向阳·花》拍摄期间,为贴近角色,她深入女子监狱体验生活,学习湖南方言,甚至在动作戏中拒绝替身,导致身上多处淤青。

无论是《向阳·花》票房未达预期的挫败,还是转型期的阵痛,赵丽颖始终以“不认命,只拼命”的姿态回应。



黄渤当年说的那些话真应景——不红的时候身边全是坏人,红了以后全变成笑脸。赵丽颖现在不就正经历着这冰火两重天么?



专业人士开口就戳肺管子,说影片"失真扭曲",这评价够犀利,直接让赵丽颖从云端摔回地面。

网友更是吵成两派,有心疼她被资本坑了的,也有说她接戏不谨慎的。

但毋容置疑的是,赵丽颖的韧性,是草根逆袭的励志脚本。

赵丽颖未来的路,或许正如《向阳·花》中高月香手持刀尖对准命运的意象,在行业的裂缝中劈开一道属于自己的光。



可能需要更精准的剧本选择,更深入的角色共情,这位“非科班顶流”的发展之路,注定不会止步于争议与标签。

关于赵丽颖,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