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并不懂其中的深意

2004年夏天,我本科毕业后选择了去一所乡镇中学教书。这个决定对当时的我来说,既是一个新的开始,也带着一些理想主义的天真。回顾当时的情况,很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我有很好的专业基础,尤其是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我表现出了一定的天赋,大家纷纷建议我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以便将来可以走学术的道路。

然而,那时的我真正想做的事就是读史书、收集整理史料、发现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我想,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利用业余时间去阅读更多历史文献、收集更多历史资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读书生活。我相信,只有从历史的原始资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才是真正的快乐。

我在乡镇中学教书,授课之余,我喜欢去附近一所大学的图书馆看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架上翻到了一本名为《吴天墀文史存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的小书,里面有几篇讨论宋代四川历史的内容吸引了我,如介绍宋代四川一位因思想不太合群而被隐没的思想家龙昌期,分析著名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发生的原因及其与四川本地水神崇奉的关系,破解李顺之死的谜案,还有考证宋代四川藏书楼反映出的宋代四川发达的地方文化等。当然,宋代的四川并不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书中也大量讨论了宋代历史上的一些核心问题,比如宋太宗即位的“烛影斧声”之谜以及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等。可惜那时的我,读不懂这些话题中的深意,印象并不深刻。

不做史料的抄写工

我从小就对四川的历史充满了兴趣,这源于家乡的文化氛围和对这片土地历史积淀的好奇心。尤其是宋代的四川,在我心中总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我在大学时便开始从宋代的文献中辑录有关四川的史料,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变迁。可以说,那时的我早已将四川历史视为自己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所以后来深读这本书后我就被吸引住了。但我为什么会拿起这本书,却没法解释,因为这本书的外观很不起眼,书名也很普通,装帧设计更是极为朴素。事实上,要从阅览室里满目琳琅的书架上发现它,并非易事。只能说,这是我命中注定的书。

从那时起,每当晚上有空,我都会去图书馆看这本书。每一次翻开它,我都会被它的深度和广度所打动。尽管我并不曾期待这本书会带给我什么特别的收获,但它却让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沉浸于书中对四川历史的独到解析,尤其是关于宋代初年四川发生的王小波、李顺起义的讨论。这场起义的背景和动因一直是我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哪怕是这些论断中的一些边角料,也给了我许多新的启发。比如,书中提到的“甲午再乱”引起了我对这种舆论场中虚虚实实的议论的兴趣,尽管书中并没有对这个话题有详细的讨论,但这一话题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点激发了我对历史传闻中那些模糊的、未经证实的议论的浓厚兴趣。我开始着手思考这些历史上的“未必为真”或“真假难辨”的传闻,如何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起到推动历史事件发展的作用。这些思考最终成为我硕士论文的核心论题。回望这段经历,我不得不感慨,这本书的出现真是一次邂逅,而它对我后来的学术探索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当年在图书馆,当我粗略地读完《吴天墀文史存稿》这本书后,我突然明白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史料并不等同于史学,收集史料并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作为一个在历史学上有着强烈追求的人,我一直觉得通过收集大量的史料,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面貌,但书中的内容让我意识到,历史学需要的是专业的训练,而不仅仅是史料的积累。

史料是历史的原材料,但仅仅有了这些材料,我们并不能真正看懂历史。它们只是呈现了历史现象的表面部分,而要深入理解这些现象,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历史学专业训练和知识框架。历史学的研究不仅仅是罗列事件,而是要从历史情境出发,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对于史料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需要多维度地去审视,作出合乎历史背景的解读。《吴天墀文史存稿》中关于宋代四川历史的分析之所以让我大受震撼,是因为同样的史实,书中给出的那些精妙绝伦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从来不曾有过的快乐体验。

于是,我决定,要做一个真正的历史研究者,而不是史料的抄写工。而要学会真正的历史学,必须从系统的学术训练开始。终于,我下定决心好好准备考研。因为我知道,只有在专业的历史学框架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历史的奥秘。

研究生涯的重要原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四川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治宋史方向。此后几年里,我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对宋代历史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宋代四川历史这个方向,它与我的兴趣和以往积累的史料紧密相关,成为我研究生阶段的重要研究论题。

研究生毕业后,我继续深造,决定攻读博士学位,虽然因为偶然的原因,博士期间我没有以宋史为研究方向,但也不曾放弃对宋代四川历史的关注和探索。博士毕业后我留校当了老师,在主治藏学的同时,又重新拾起了宋代四川历史研究的兴趣,宋代的四川,也再次成了我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回想起来,大学期间收集的那些关于宋代四川的史料,成了我日后研究的基础原料。这些看似零散的资料,在我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拼凑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

去年秋天我的新书《不与天下州府同:宋代四川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出版后,这些回忆的片段经常闪现在我的脑海中。每当翻阅自己新出的这本小书,就会回想起在图书馆里无意中发现《吴天墀文史存稿》的那个晚上,那个平凡却又充满象征意义的夜晚,似乎是有某种难以理解的神秘力量在指引着我人生前进的方向。因为当我考上了四川大学的研究生,跟随宋史名家刘复生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时,我才得知刘老师竟然是吴天墀先生的学生。

事实上,我在初读《吴天墀文史存稿》的时候,并不知道吴天墀先生的大名。近代学林,名家辈出,比起那些久已成名史坛的学者,吴先生因为各种不幸的机缘,很长一段时间里名声不显。我也是后来听到刘老师讲述吴先生的往事,才知道先生的传奇经历。先生曾在20世纪50年代失去了高校的教职,此后数年以在街上拉板车为生,后来虽然在众多爱惜人才的老师的帮助下回到了高校工作,但也只能在资料室当管理员,直到晚年才重回科研和教学工作岗位。据说再次当上教授的时候,先生已是70岁高龄。加上这本书初版之时,学术著作的社会效益不彰,印量不多,现在坊间恐怕早已绝迹。所幸先生诞辰百年之际,该书在刘老师的主持下出版了增补本[《吴天墀文史存稿(增补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才让我那初读此书时的少年滋味,有了时时得以回味的机会。


黄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宋史与藏学的研究。著有《10—13世纪古格王国政治史研究》《扎布让的黄昏:1630年古格王朝的危机及其灭亡》《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宋风成韵: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不与天下州府同:宋代四川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等。


《吴天墀文史存稿》

吴天墀 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原标题:《邂逅这本书,如同找到命运的 “说明书”》

栏目主编:王一 文字编辑:王一

来源:作者:黄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