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徐海蛟宛如一位执着的探索者,以文字为舟,探寻历史与童心的交汇。他的作品不仅承载着对故乡的深情回望,更以儿童文学为载体,传递着对人性、历史与未来的深刻思考。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环球网专访了这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对历史的深刻解读,亦或是对儿童心灵的细腻描摹,都展现出他对文学的敬畏与热爱
徐海蛟的文学之路始于小学时期的作文表扬。他回忆道:“小学时,我的作文常常在课堂上受到老师表扬,并作为范文念出来,这种赞许给了我一个心理暗示,让我相信自己是有写作天分的。”到了初一,他遇到了一位文学启蒙老师,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影响了他:“我的理想是自己课堂上能够诞生一个真正的作家。”这句话成为他文学创作的起点。
“这种早期的鼓励让我相信,写作不仅是表达自我的方式,更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途径。”徐海蛟说道。这种信念伴随他走过了漫长的文学之路,成为他不断探索和创作的动力。
徐海蛟的故乡在他的作品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他的《山河都记得》中,对故乡和亲人的描写充满了深情。他坦言:“童年和故乡都为写作者提供了精神底色,尽管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早已面目全非,但它最初带给我的影响注定是终身的。”
他进一步解释道:“我书写故乡,并非为了赞美它,而是想借助文字这条路返乡,回到我生命的襁褓中。”通过文字,他不仅记录了故乡的山水与人文,更探索了自我与故乡的深层联系。
徐海蛟曾获得第四届人民文学新人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重要奖项。但他对这些荣誉的看法颇为淡然:“这些荣誉都是过去的事了,除了满足过一段时期的虚荣,翻篇后,我觉得意义并不大。对于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最大的荣誉是读者给的,有无数真诚的读者读我的作品,并且在我的文字中找到慰藉与力量,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令自己骄傲的事。”
他强调,读者的认可是对他创作最大的激励。这种对读者的重视,使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真诚与温暖。
徐海蛟认为,儿童文学在文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它与所有其他的文学门类是并驾齐驱的。但由于它的受众是天然的纯真的孩童,这些读者心智尚未经历过生活的磨折,我们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时,需要考量的东西更多。”
他指出:“儿童文学比之其他的文学需要更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需要更加出色的表达力。”在创作儿童文学时,他强调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视角去看待世界,唤醒自己内心的孩子,避免以俯视和傲慢的态度与孩子对话。
徐海蛟不仅是一位作家,还致力于写作教育,形成了独创的“基于过程的”写作教学体系。他认为,写作教育对当代青少年至关重要。“我做写作教育,是期望通过写作这件事真正让孩子们学会勘探自己的心灵,并且用文字这样一种既安静又内心化的方式与世界对话。”
他引用马尔克斯的话:“一个会写作的大脑和一个不会写作的大脑是不同的。”通过写作教育,他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表达自己,并与世界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徐海蛟的创作理念核心在于探讨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人性的丰富与复杂。“我写作的核心理念是探讨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探讨人性的丰富与复杂,并借助文字,与读者一道返回人的精神原乡。”他说道。
在不同文体之间,他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我目前给自己的写作分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历史散文,另一个是儿童文学,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文体间如何切换呢?我的方法是按阶段来,一个阶段写历史,过一个阶段,将心里的孩子唤醒,写儿童文学,交替进行。”
徐海蛟认为,写作最大的挑战是面对无穷无尽的寂寞。“你得忍受得了这样的寂寞,得坐得住冷板凳。它是一个人的事业,一个人走一条无尽的远路,无休无止。”
他强调,作家在创作中的自我突破,唯一办法是不重复。“题材、创作方式、观念都得不重复,这样的写作才有价值。”
徐海蛟的新作《1938回答2026》聚焦于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创作灵感来自西南联大和当下的孩子。“我们曾经有过十分出色的教育传统,尤其是西南联大,以自由与独立的精神,为后来的新中国输送了无数大师巨匠,而反观当下,孩子们却在学习与成长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西南联大的精神之光照亮这一代迷惘中的少年,让他们重拾青春信念,并且更透彻地明白学习与人生的价值。
徐海蛟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尤为重要。他希望通过作品,让无私无畏无往不前的抗战精神和独立包容的学习精神回荡在21世纪20年代的青少年心灵中。
在谈到AI的应用时,他认为:“AI可以帮助我们在文化传播,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上做出贡献,但人类作为碳基生命的那个部分,应该被独立出来,这也是人之所以称为人的原因。”
徐海蛟的创作是一场对历史、童心与人性的深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精神原乡的守护者。他用文字记录下那些值得珍藏的瞬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诗意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