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近年来,凌云县伶站瑶族乡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约束、先锋领航、文化润心等方式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涵养了文明乡风新风尚。


伶兴村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文艺演出活动现场。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初化村第一书记李林(中)组织开展板凳会宣传“婚事新版,丧事简办”。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制度破冰,从“面子枷锁”到“里子温度”。以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为突破口,出台《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工作意见》,将婚宴菜品、彩礼上限、随礼标准、丧葬周期等量化成具象指标。该乡浩坤村、陶化村、初化村等村白事不收礼金,群众互帮互助已经成为新风尚。在广西三月三、清明节期间,全力推广文明祭扫理念,鼓励鲜花祭扫替代焚烧纸钱,且不燃放烟花爆竹,火灾隐患同比下降60%。数据显示,近两年全乡红白事平均支出从5.2万元降至1.8万元,大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浩坤村“五好家庭”评选颁奖活动现场。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先锋领航,从“被动观望”到“主动示范”。全乡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抵制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炫富斗富、盲目攀比等歪风陋习,倡导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个别借机敛财、顶风违纪案例,乡纪委建立“负面清单”,公开通报,形成震慑效应。该乡伶兴村红白理事会创新推出“335”服务模式——互帮互助3小时响应、丧事操办3天以内、餐标上限500元以内,使全村丧事费用同比下降65%,让丧事办理既有速度更有温度。全力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在辖区内建成两处公墓,联合依法整治违规墓葬,动员豪华墓搬迁到公共墓地安葬,经过不懈努力群众慢慢接受公墓安葬,不再随意安葬,不再建豪华墓地,生态安葬率提升至60%。


陶化村那利安置点民族团结墙绘。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文化润心,从“外在约束”到“内在认同”。结合春节、广西三月三、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创新举办“移风易俗·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通过山歌对唱、小品表演等形式宣传新风尚,累计吸引2000余名群众参与。组建8支志愿服务队,深入村屯开展移风易俗“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主题宣讲活动80余场,覆盖群众1.2万人次。深入推进“我的家乡我建设”行动,组建志愿队伍参与“千万工程”建设,打造“一墙一文化”示范墙20余面,让文明乡风可感可及。建成乡级民族文化展厅,展示全乡移风易俗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促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牙宏威 吴天运 黄甫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