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长鸣,忘战必危。尽管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和平期,但海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依然不死,战争的风险依然存在。尤其是近年来,中美矛盾持续激化,美国军政界的多名鹰派代表已经多次公开叫嚣对华开战,美国近几届政府针对中国的军事威慑力度也在持续加大,中美在南海、台海等敏感区域的军事博弈持续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备战防战的节奏也在持续加快。



近日,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就发布了一篇题为《混凝土天空:西太平洋地区的空军基地加固》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在空军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呈现翻倍增长,自2010年代初以来已新增了超过3000个飞机掩体,相比之下,美国仅新增2个加固机堡。这一鲜明的对比不仅揭示了中美两国在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巨大差距,更折射出美国在印太地区战略信心的削弱以及对中国军力增长的日益焦虑。

之所以说美国智库将研究重心放在中美两军的飞机掩体建设上,就是因为一旦中美开战,主战场将在西太平洋,而制空权的争夺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走向。因此,这份报告详细披露了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空军基地加固建设的数据。据统计,中国新增超过3000个飞机掩体,其中包括650多个加固型机堡和近2000个简易型掩体。这些掩体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中国空军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更在战略上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除了在防御和生存上加大建设之外,中国还在全国范围内建造了20条新跑道、40多条滑行道,停机坪面积增长了75%,进一步强化了空军的战略投送和快速反应能力。反观美军,受制于基建能力的衰弱和预算资金的不足,在西太平洋地区,美国仅新增了2个加固机堡、41个简易掩体、1条跑道和1条滑行道,停机坪扩容也仅为17%。这一数据对比,让美国智库专家和军方高层大为震惊。因为从军事层面来分析,包括B-21、F-35等美军的王牌战机在内,这些高价值目标都是解放军重点打击的对象,如果在战时缺乏必要的掩体保护,它们将直接暴露在解放军远程导弹的威胁之下,几乎没有逃出生天的可能。



其实,中美两国在空军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巨大差距,也和两国在空军建设上的理念不同息息相关。美国空军一直强调“平台为王”,突出远程突击与空天一体的优势因此更为注重战机的先进性和作战效能。再加上美军要为美国的霸权服务,因此美国空军更为主动,进攻性更为明显,因此相对忽视基地建设,而中国空军作为后起之秀,更主张“基地为本”,将战力根植于坚固、分布广泛的机场体系之上。

除了通过建设大量的加固型机堡和简易型掩体为战机提供了有效的保护之外,近年来,中国还通过建设冗余跑道、隐蔽机库、备用指挥中心等方式强化机场的弹性和抗打击能力。我们始终认为,只有时刻保持较高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才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哈德逊研究所的这份报告不仅揭示了中美两国在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更折射出美国在印太地区战略信心的削弱以及对中国军力增长的日益焦虑。只能说,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优势正在逐渐缩小。特别是在空军领域,中国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更新换代,已经具备了与美军相抗衡的实力。



事实上,近年来从白宫高层到五角大楼的高级将领,他们都开始重新审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规划,试图找到一种能够应对中国军力增长的有效策略。然而,美国在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落后已经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美军的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更在战略上给美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基于此,特朗普在上台之后,也多次公开表示,不愿意中美之间爆发战争。可以说,哈德逊研究所的这份报告对于美国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警醒,美国的鹰派们,是该收敛收敛嚣张的气焰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