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个鸡蛋,吃都吃不完,但我真的希望快点把直播间关掉。”上班族闫晓愤愤地说,“因为秒杀了鸡蛋,爸妈每天雷打不动上直播课,买回近万元没法确定品质的东西,实际花的钱不知道能买多少只鸡蛋了!”
最近,有读者向上海辟谣平台反映,在社区附近收到“1元秒杀鸡蛋”传单,少则“1元10个”,多则“1元50个”,不知道这些传单有什么“套路”。
全国各地都出现了“1元秒杀鸡蛋”活动。(图源:网友提供)
调查发现,“1元秒杀鸡蛋”背后,是精心为中老年人设计的消费陷阱,全国各地都已出现。不少中老年人为“1元秒杀鸡蛋”付出了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代价。
“不是老人不能入群”
“我爸妈在家附近收到‘1元秒杀30个鸡蛋’的传单后,迷上了直播购物。”闫晓父母家在浙江,秒杀鸡蛋后,应对方要求登记了身份证信息,加入了微信群。
老两口之所以拿到鸡蛋后愿意去直播间听课,是因为对方说每天在直播间听课打卡,不仅能获得现金红包,还能免费领鸡蛋。鸡蛋确实领回来了,但听课买的商品也越来越多,最近买的是两根“珍珠项链”,每根1000多元。
是怎样的直播让老人欲罢不能?记者打算亲身感受,请闫晓以“朋友想为家里老人领鸡蛋、买东西”为由,得到直播链接。未料,老夫妻一口拒绝:“别是想曝光直播间,不让我们继续领鸡蛋吧?”
好说歹说,老夫妻提供一个直播链接,打开却是“直播已结束”页面,而且不能回看。只能确定直播间名称以及播放平台。(图源:采访对象提供)
“就算把链接给你,你也不一定进得去。”北京消费者查新给记者发来几张进入直播间失败的截屏,“我妈买了好几万元东西,她不给我链接,我偷偷把链接拷贝到自己手机,发现输入密码才能看。我又找机会看了她的手机,才知道每天的密码不一样,在微信群发布。入群要通过线下认证,就是在‘领鸡蛋’时。”
进入直播间得输入微信群里的密码,每天还不一样。(图源:采访对象提供)
看来,想知道直播间的秘密,还是得“领鸡蛋”。
有读者提供线索称,上海松江环城路附近有多家店搞过“1元秒杀鸡蛋”活动,记者决定去现场碰运气。
走访没看到公开宣传“1元秒杀鸡蛋”的店铺。但有居民说:“有的。会时不时有人发传单,然后告诉你在哪里领。”另一名小区保安说:“得一大早来,早上老人多。”他又加了句提醒:“领鸡蛋要上课,你确定要领?”
经过热心居民指点,记者终于找到数家发过鸡蛋的商家,但都“领鸡蛋”失败。
名叫“ⅩⅩ优选”的杂货店铁将军把门,玻璃门上贴着“取货时间8:00-11:00,14:00-16:00”的提示。向内张望,挨着门的是两张办公桌,桌上A4纸上印有二维码;靠内侧是两个货架,摆着一些类似奶粉罐的物品。记者隔着玻璃门扫码,跳转到一家名叫“中华特产频道”的线上店铺,主要销售日用品和食品。但商品只有名称、规格和价格,没有详情,很难从页面介绍判断商品是否值得购买。而且,该店铺所在平台无法查证,不是常见的电商平台。
“ⅩⅩ优选”的杂货店内景及扫码跳出的线上商城页面。(图源:作者拍摄、截屏。)
另一家招牌带有“社区团购”字样的“ⅩⅩ优品”店也被居民确认发过鸡蛋,靠近店门的桌子上还放着好几板散装鸡蛋,没有标价。店员否认,表示自家只是普通杂货店。可这家店看起来不普通——采光不佳却不开灯;货架间隔很大,在售商品不多;店员看到消费者并不热情,非常警惕。
只有一家名叫“ⅩⅩ营养”店的店员承认,开张时为招揽居民参与团购,发过鸡蛋,“我们是线上团购提货点,不送货上门,也不现场销售。消费者在直播间下单后来我们这里提货。”现场可见,待提货的商品以米面粮油、零食、日用品居多。
“ⅩⅩ营养”店内景。(图源:作者拍摄)
记者以“帮退休在家的妈妈买东西”为由,希望能加入小店微信群、观看直播下单,却被店员一口拒绝:“我们不接受年轻人,只面向老人。可以让你妈妈来店里报名,她下单后,你拿她的手机来店里提货。”
看来,不像“老人”的记者很难通过线下途径加入直播群。不过,线下走访确定了一件事:“1元秒杀鸡蛋”是为了筛选会上网看直播并线上下单购物的老年人。
直播间里到底有什么?
不欢迎年轻人的直播间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潜伏”进部分直播间。它们和常见的直播购物很不一样——
第一,这些直播间不在常见的电商平台或短视频平台,而是设在微赞、小鹅通等私域直播平台,只面向特定群体开放。普通消费者登录这些直播平台,看不到任何直播;只有点击定向发送的直播链接甚至输入密码后,才能进入直播间。
第二,直播不全是介绍产品,而是以“ⅩⅩ讲座”“ⅩⅩ健康行”等名义进行。主播则以“良心企业家”“权威专家”“受益者”的形象出现。
第三,直播内容涉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
例如,微赞平台上名叫“新之源量子生活馆”的账号在4月13日举办了一场“《科学保护牙齿》科普讲座”。主播在介绍口腔卫生知识的同时,推销了一款“丁硼牙膏”,表示它能治疗各种口腔疾病。主播还说,该牙膏是“消”字号,与普通牙膏不一样。“为答谢老年消费者”,原价99元2支的牙膏直播间售价为99元6支,可以用一年。
主播将药品以普通牙膏的名义推销,误导消费者。(图源:直播截屏)
但核查发现,主播推销的压根不是牙膏——准确地说,市场上不存在丁硼牙膏。这类商品的规范名称叫“丁硼乳膏”“丁硼口腔抑菌膏”等,因含丁香酚、硼砂等成分,属于须经卫生许可生产的非处方药品,所以有“消”字号。
丁硼乳膏应在医生指导下,辅助口腔疾病治疗时使用。如果长期使用或将其替代牙膏,反而有害健康:轻则破坏口腔内微生态平衡;重则产生耐药性,并导致硼砂在人体内蓄积,累及肝脏、肾脏等器官。
可见,打着“科普讲座”名义的直播,实际在传播危害健康的“伪科学”。
再如,微赞平台名叫“顾雨辰的直播间”的账号每天有数场面向不同地区消费者的直播,介绍蒜氨酸、益生菌、有机蔬菜等商品。
微赞平台“顾雨辰的直播间”直播频率很高,且面向不同地区观众。(图源:直播平台截屏)
4月11日,面向上海和湖州消费者的直播都在推广含有“蒜氨酸”的商品,方法却不一样。
上海场以介绍蒜氨酸的研发过程、功效价值为主,内容由“研发纪录片”“主播介绍”构成。主播讲解时,使用了多个明星和普通人患病早亡案例,强调“当下环境不好,所以要吃蒜氨酸”。
湖州场直播间,有“消费者现身说法”“主持人采访研发者”等几个板块。在“现身说法”部分,多名“消费者”依次讲述本人及家人食用蒜氨酸后的神奇效果,比如患癌的丈夫痊愈了、长结节的女儿消节了、读书的外孙不感冒了……
不过,不论是哪场直播,主播或主持人始终没有提及他们推广的蒜氨酸商品到底是食品、保健品还是药品。
即便如此,相关宣传都已涉嫌违法。因为根据广告法,食品和保健品在宣传时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药品在宣传治疗功能时,必须严格按照监管部门批准的说明书内容;食品、保健品、药品都不得采用消费者“现身说法”的宣传方式。
第四,直播间通过“打卡”“答题”“红包”“抽奖”等形式,增加黏性。
在松江区“ⅩⅩ营养”店,记者遇到前来提货的白阿姨。她前前后后已在“中华特产频道”下单近10次,最近又买了20件商品,包括“玛瑙手串”“中国CK石墨烯磁疗抑菌内裤”等。
白阿姨说,每天看、不断买的原因之一是“看直播有积分、红包,攒起来,10天就能领很大一瓶洗衣液”。
记者看直播时也发现,主播为了验证观众是否“有效收看”,会要求“实时打卡”,包括在互动框输入指定数字、文字等,输入正确的观众有抽奖、赠礼机会。
主播在直播间会要求观众实时打卡、答题。(图源:直播截屏)
闫晓认为,这正是套路:“我爸妈一开始说,他们只想看直播攒积分领鸡蛋,不会买东西;但每天听着就被‘洗脑’了,忍不住买东西。”
查新也发现,虽然母亲买回的商品名不见经传,但通过听课打卡获得的“赠品”都来自大品牌,“这让她更觉得直播间正规了。”
换一种思路管“秒杀鸡蛋”
“秒杀鸡蛋”背后还有更多陷阱和风险。
比如,有的商家利用“秒杀鸡蛋”,吸引老人每天到店里打卡使用“理疗仪”。在每次长达几十分钟的“理疗”中,店员会向老人介绍“理疗仪”等商品的保健价值,诱导购买。相关产品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
有线下养生馆用定期秒杀鸡蛋吸引老人每天体验“理疗仪”。(图源:作者拍摄)
再如,部分店家不仅登记老人的身份证信息,还要求老人拍照刷脸,意味着老人把包括面部信息在内的个人隐私拱手送上。
很多涉事老人的晚辈为此在社交平台发帖讨论。除了询问“秒杀鸡蛋”套路外,更多网友说,要提醒老人提防新骗局。
可除了提醒,其他制止行动似乎收效甚微。查新为劝阻母亲不再乱买,举报过提货点,结果“提货点换了店招,销售仍在继续;接着,提货点关了,改成送货上门。”她也试图与母亲的“私人客服”套近乎,却发现对方非常警觉,不和年轻人打交道。
有一线执法工作者坦言,查处“1元秒杀鸡蛋”有难度:一方面,老人购买的产品未必违法。比如,那些标价数万元的“富硒精华片”在包装上写得很清楚,它们只是“压片糖果”,生产信息齐全。
有些商家为规避监管,还在产品包装上印了“非卖品”“体验装”等字样,并用“为了环保,有偿回收包装”等借口,销售后从老人处取走包装,进一步增加调查难度。至于“非卖品”“体验装”为何通过直播间高价兜售,商家的理由是“都是特供品,普通人买不到,所以能买到已经是赚到”。
老人花数万元购买的“神奇商品”只是“压片糖果”,有的甚至标注“非卖品”。(图源:采访对象提供)
另一方面,私域直播内容无法回看,录屏等资料不是证明商家虚假宣传的充分证据。购买行为又是老人自主决定的,并非强买强卖。
此外,部分老人不认为商家或商品有问题,反而认为晚辈“多事”“不孝顺”,不配合调查。
种种迹象显示,常规的监管方式在“1元秒杀鸡蛋”套路前很可能失效。这个时候,需要新的突破口。
其一,私域直播的合法合规性值得商榷。为什么含有大量违法宣传内容的直播每天都能播出?私域直播内容如何监管?私域直播平台是否有审查责任?不妨加大针对私域直播平台的监管力度。
其二,可以查一查生产企业的经销体系。企业为什么在产品包装上印“非卖品”?为什么私域直播间里的商品在主流零售渠道看不到?以上问题是否说明,部分商品本身就是生产企业为私域直播“定制”的?
其三,对查实存在违法行为的商家及当事人,应依法从严处罚,并建立“黑名单制度”,一旦再犯,加大惩戒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打掉一间直播间、一个提货点,几天后改头换面又出现的问题。
(应采访对象要求,闫晓、查新、白阿姨均为化名)
微信编辑:何夕
还原事实,洞悉真相。
欢迎关注,留言举报!
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