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而“智驾功能”作为智能化的核心卖点,成了车企竞相角逐的战场。

然而,这场技术狂欢的背后,却因过度宣传和安全隐患逐渐偏离正轨,特别是2025年,更是发生了多起智驾引起的事故,近日工信部的一纸公告,终于给这场狂奔按下了“暂停键”。



智驾狂飙:从技术突破到宣传失控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早已不止于续航和充电速度。从自动泊车到高速领航,从车道保持到紧急避让,车企们将“智驾”功能视为技术实力的象征。

短短几年间,智驾系统的迭代速度令人咋舌:硬件算力翻倍提升,软件算法持续优化,部分车型在封闭道路或特定场景下的表现甚至接近人类驾驶水平。

然而,技术的快速进步却让宣传话术悄然变味。一些车企开始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边界,将L2级智驾包装成“无限接近L3”“解放双手”的“自动驾驶”功能。社交媒体上,车主炫耀“全程脱手驾驶”的视频屡见不鲜;销售话术中,“开车不用管”的承诺成了吸引消费者的噱头。这种夸大宣传,为后续的安全隐患埋下了伏笔。



信任危机:当技术神话遭遇现实困境

车企的过度承诺,让部分消费者误将“辅助驾驶”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2025年,多起与智驾相关的交通事故引发关注:有的车主在高速公路上放任车辆自主行驶,自己却在车内睡觉;有的车辆因未能识别施工路障导致追尾;还有的系统在复杂天气条件下突然退出,迫使驾驶员紧急接管……这些事故背后,暴露的不仅是技术的不成熟,更是消费者对功能边界认知的严重偏差。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许多用户高估了系统的能力,甚至将生命完全托付给机器。但目前的智驾技术,本质上仍是‘辅助’,而非‘替代’。”



监管亮剑:给狂热降温,为安全护航

面对乱象,官方终于出手。工信部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公告》,从宣传、使用、部署三个维度划定了12条细则。

这些规定不仅剑指车企的“宣传泡沫”,更将安全责任压实到生产端。例如,某车企曾宣传“城市道路全场景自动驾驶”,但实际系统仅支持部分高精度地图覆盖区域,新规实施后,此类模糊表述已被叫停。

回归理性:技术发展不能以安全为代价

监管的介入,看似给火热的智驾赛道泼了一盆冷水,实则是对行业的长远保护。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离不开技术创新,但若放任企业以“激进宣传”换取市场优势,最终损害的将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事实上,规范与创新并非对立。特斯拉的Autopilot、小鹏的XNGP、华为ADS等系统在明确功能边界后,依然能凭借扎实的技术赢得用户;而德国、日本等汽车强国,也早已通过严格立法将智驾安全纳入监管框架。此次中国官方的举措,正是与国际接轨、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有序竞争”的关键一步。



结语
智驾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但这条路,注定不能靠“蒙眼狂奔”抵达。工信部的新规,既是对企业的警醒,也是对消费者的保护。当宣传泡沫被戳破,技术回归理性,或许这才是中国智驾真正走向成熟的起点。

你怎么看?是时候给智驾“降降温”了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