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值钱的运动员?

“值钱”二字有很多定义,但从商业角度,孙颖莎的吸金能力毋庸置疑。

最近,据《福布斯2025亚洲运动员商业潜力榜》认证,孙颖莎个人IP估值达2.7亿 ,2025年商业价值超3亿,甚至超过了很多上市公司的价值。



孙颖莎拿下了27份代言,涵盖了从运动品牌到科技大牌,从美妆到汽车,都向她发出令人心动的offer。

前几天,就连硬汉品牌红旗汽车也按捺不住,大胆启用了女性代言人——正式宣布孙颖莎成为红旗天工家族代言人,并担任首位车主。




孙颖莎的代言影响力战绩堪称“恐怖”,甚至吊打了不少炙手可热的流量:

高露洁牙膏3分钟全网售罄,时尚芭莎杂志单期销量突破52万本,为欧莱雅创造了48小时创造了4800万的销售额……

这种消费热情,甚至让品牌方都感到意外。

对比19岁达成1.5亿代言费的谷爱凌,同样也是00后的孙颖莎在今年强势反超,成为了新顶流。

为何奥运冠军的带货能力,如今能吊打一众顶流明星?

孙颖莎的3亿估值,也让外界开始质疑运动本身和资本欲望的冲突。

“还没退役就想着借名气捞金”?“不好好训练就想着赚钱”,很多“网络判官”着急发表各种反对意见。

其实运动员的商业化提前,未尝不是一个憋屈时代的终结。

希腊举重运动员亚科维迪斯,曾在赛后接受采访时突然泪崩,哭着宣布由于经济困难,无法再维持运动生涯。他每个月只能领200欧元作为补贴,因为穷,他无法专心训练,甚至有时候连给车加油的钱都不够,只能步行去训练场。



去年参加巴黎奥运会英国跳水队杰克·劳格尔,一边努力训练备战奥运,为自己和国家争取荣誉,一边在OnlyFans平台上“下海”,靠擦边赚钱…

虽然行为做法不予置评,但劳格尔也谈到这也是无奈之举,实在是因为薪水低、没有得到商业合作的机会,训练又占满了所有时间,他也没有时间工作赚钱。



外界一直沉浸在这些运动员在赛场成绩上,但事实上回归现实生活,运动员们也是需要吃穿住行、也需要跟有相应匹配的收入。

因为合理的商业化,既激发了运动员的商业潜力,还尊重了运动员的个体价值。

孙颖莎2024 年代言费占个人收入 65%,成为她收入增长最快的部分。

中国体育界“传奇人物”刘翔,商业价值不止惊人且续航力强。福布斯榜单数据显示,刘翔出道11年入账5.35亿元,这其中大部分收入皆来自比赛奖金之外的商务代言。



孙颖莎和王楚钦的商业崛起,绝非简单的“奥运红利”。

早年,运动员的商务收入常被诟病“层层抽成”,甚至出现过选手实际到手不足三成的憋屈情况。但近年来,政策的调整让局面焕然一新。

据国乒老将许昕透露,自2019 年体育总局推行 “个人商业开发自主权” 改革后,运动员个人代言收入100%归属本人,协会仅从团体代言中抽取部分用于后勤保障。

拿孙颖莎来说,她的个代品牌如OLAY、理肤泉等,收入无需与团队分成;而像伊利、可口可乐这类团体代言,则需按比例支持队内的体能、康复等基础建设。

这种公私分明的模式,还能避免了“单飞”导致团队问题。

更深层次上,孙颖莎们的商业价值正在改变中国体育的生态。

过去,乒乓球的热度往往随着奥运结束迅速降温;现在,运动员大大方方赚钱,马龙投资乒乓球训练基地,许昕不仅开办了乒乓球馆,还开设了乒乓球课程和夏令营活动。



这种良性循环,甚至连退役选手都因此受益:前国手直播带货观看量破百万,省队教练开培训班一座难求……过去“退役即失业”的憋屈情况,也开始慢慢改善。

如今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带动整个项目发展的能力。

对于头部品牌而言,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往往需要匹配“用实力碾压对手”形象,这也倒逼选手保持更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一个“躺平”的代言人。

过去人们总说选择体育这条路,需要不小的勇气,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意志力,一方面则是不太理想的收入劝退。

对于运动员来说,他们不必等到退役才能实现价值,在役期间就能体面赚钱。对于品牌来说,也说明了一件事:

谁也不愿当冤大头,再为塌房的明星买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