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大约坐过60次飞机,然而,其中一次将刘亚楼吓得三魂去了七魄。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航空领域更是处于起步阶段。1949 年 10 月组建的人民空军,其飞机性能在当时较为落后,飞行员飞行经验不足,飞行安全缺乏可靠保障。
中央虽未发布明文规定,却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共识 —— 禁止毛泽东乘坐飞机。然而,毛主席曾多次表达乘坐飞机的意愿,却因现实条件限制,始终未能实现。
1956 年,毛泽东计划南下广州考察,并坚定地提出要乘坐飞机前往。他明确表示:“我们有自己的飞行员,为何要搭乘外国人的飞机?外国人的飞机我不坐,我一定要坐中国人自己驾驶的飞机。”
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在接到毛泽东要乘坐飞机的指示后,深感责任重大。当时国内航空条件有限,飞行安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出于对毛泽东安全的高度负责,刘亚楼起初坚决反对毛泽东乘坐飞机。但他不敢擅自做主,随即向周恩来总理详细汇报了情况。经过一系列商讨与权衡,加之毛泽东态度坚决,最终决定尊重毛泽东的意见。
经过空军内部的慎重考量与评估,为确保毛泽东的飞行安全万无一失,刘亚楼最终决定选用 “里 —2” 型飞机承担此次飞行任务。
在飞行员的选拔上,刘亚楼经过深思熟虑,将目光锁定在了胡萍身上。胡萍是山东乳山人,1937 年,14 岁的他投身革命。17 岁时,胡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区委书记。此后,他投身解放军,成长为一名团级干部。
1952 年 5 月,他被分配到北京西郊机场,担任空军专机团(独三团)第一任团长,随后又担任专机师第一任师长。从 1954 年起,胡萍多次为周恩来总理执飞专机任务,此后还作为机长开辟了非洲航线,护送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
5 月 3 日7 点 30 分,毛泽东抵达机场。机长胡萍代表机组向毛泽东敬礼并报告:“飞机已经准备就绪,请毛主席登机。” 毛泽东面带微笑,与机组成员一一亲切握手,并仔细询问了每个人的名字和年龄,感慨道:“你们都如此年轻啊!”
当飞机接近广州白云机场时,气象条件愈发复杂。白云机场的云层高度极低,仅有海拔 120 米,水平能见度也仅为 5 公里,飞行员几乎无法直接看见机场跑道。但副机机长时念堂凭借高超精湛的飞行技术,成功地将副机安全降落到地面。
历经近 8 个小时的飞行,毛泽东精神饱满地走下飞机,与前来迎接的广东省委书记兼省长陶铸、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亲切握手。
毛泽东心情愉悦,高兴地说道:“还是坐飞机快捷,当天就能抵达广州。”
6 月 4 日,毛泽东结束广州考察,踏上返回北京的旅程。但当飞机快抵达北京,在河北衡水上空时,意外情况突然降临。前面的副机顺利飞过,而后面的主机却遭遇了大片积雨云。飞机在强对流天气中剧烈颠簸,情况十分危急。
与此同时,先期回到北京的刘亚楼一直守候在机场塔台,密切关注着飞机的飞行情况。由于主机受到雷电干扰,无线电通信中断了半小时之久,这让刘亚楼心急如焚。塔台值班员蔡演威负责与飞机联络,他对着无线电话筒声嘶力竭地呼喊,嗓子都喊哑了,却始终未得到飞机的回应,刘亚楼在一旁看着,心急如焚,情急之下冲着蔡演威吼道:“你一定要联络上!”
经过一番艰难的飞行,终于,毛泽东乘坐的专机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飞机平安降落后,刘亚楼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他迅速冲上前去打开机舱门,激动地说道:“主席啊,吓死我了!我的脑袋可都掖在裤腰带上了!”
毛泽东走下飞机,连声对机组人员说:“同志们辛苦了!” 接着,他还幽默地说:“祝你们腾云驾雾,在暴风雨中成长。”
毛主席最后一次乘坐飞机是在1967 年 7 月,“七二〇事件” 爆发,周恩来得知情况后,心急如焚,心里头一直悬着毛主席的安危。他赶忙跟中央商议,认为当务之急是把毛主席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那时毛主席正住在东湖宾馆,面对这棘手的局面,经过反复商讨,毛主席最终点头同意先离开武汉,前往上海暂避风头。经过一番慎重考虑,选定了由空军潘景寅机组驾驶的 232 号专机。
7 月 21 日清晨 6 点多,232 号专机从武汉起飞。起飞刚过十几分钟,毛主席便独自走进了驾驶舱。他亲切地和机组人员打了招呼,随后就急切地问机长王进忠:“咱们到上海得飞多长时间呀?”
王进忠赶忙回答:“大概 70 分钟。” 毛主席又接着追问:“那现在飞机的时速是多少呢?” 得知时速为每小时 720 公里后,毛主席微微点头,没再多说什么,便转身回到了自己的隔间。
7 点 32 分,专机稳稳地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舱门一打开,毛主席的脸上便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一边走下舷梯,一边对接机的工作人员感慨道:“坐飞机确实又快又方便,以后可别老是拦着我坐啦。” 然而,此后毛主席再也没能坐上飞机。
参考资料:
文汇客户端:《1967年,武汉。主席破例坐飞机赴上海,这成为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航行》
人民网:《毛泽东:外国人的飞机我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