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前后,网络上突然出现一些帖子,公然宣称《沁园春・雪》并非毛主席所作,而是出自胡乔木之手。这些网文信誓旦旦地表示,胡乔木在《炎黄春秋》的访谈录中承认该词为自己原创,毛主席仅改动了四个字便将其据为己有,还称胡乔木在毛主席去世后公开澄清过此事。更有甚者,连《矛盾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被恶意造谣成是胡乔木执笔,毛主席仅仅署名而已。
关于《沁园春・雪》的具体谣言细节为,网文称其创作于 1942 年,是刘少奇为了 “包装” 毛主席,要求身为自己秘书的胡乔木将此词交给毛主席。1945 年 9 月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以毛主席的名义发表该词时,还将创作时间 “倒填” 为 1936 年。到了 2009 年 10 月初,一篇署名为 “罗冰” 的《毛泽东选集真相》在各大论坛及多家海外中文网站广泛转载。文中声称,《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 160 余篇文章中,由毛主席亲自执笔起草的仅有 12 篇,并且将《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以及极具代表性的《沁园春・雪》都归到了胡乔木名下,还说胡乔木要求恢复这些作品的署名权。
面对这些甚嚣尘上的谣言,为了探寻真相,有人专门对《炎黄春秋》历年杂志展开全面查阅。然而,一番细致搜寻后,并未找到所谓访问胡乔木的相关文章,也未发现有任何关于考据《沁园春・雪》作者的内容。就连《炎黄春秋》杂志副总编辑徐庆全先生都十分坚定地表示,杂志从未刊发过类似文章。此外,胡乔木从未担任过刘少奇的秘书,所谓 “包装” 毛主席的说法纯属无中生有。
胡乔木和毛主席之间的缘分开始于1937 年,那年, 25 岁的胡乔木,奔赴延安。彼时,他任职于中央青委,同时肩负着《中国青年》杂志主编的重任。在刊物上,胡乔木发表了一篇见解深邃、笔锋锐利的文章。毛泽东读到这篇文章后,不禁眼前一亮,由衷赞叹道:“乔木是个人才!”
1941 年 2 月初,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找到胡乔木,郑重传达了一项重要任务:“毛主席身边正缺人手,特意点名让你去担任秘书工作,同时兼任中央政治局秘书。” 自此,他开启了在毛泽东身边长达 25 年的秘书生涯。
在延安时期,胡乔木全力以赴协助毛泽东编辑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献。不仅如此,他还深度参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他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决议的最终定稿贡献了不可或缺的智慧。
毛泽东对《解放日报》的社论极为重视,常常亲自拟定题目,阐明核心观点,然后交由胡乔木撰写。起初,胡乔木撰写的文章常常被毛泽东大幅修改,保留下来的内容屈指可数。但胡乔木凭借过人的领悟力,逐渐掌握了毛泽东的行文风格与思维逻辑,此后写出的文章越发契合要求。
毛泽东曾幽默地夸赞:“有了乔木就有饭吃。”
工作之余,毛泽东与胡乔木在诗词领域也有着深厚的交流。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胡乔木深受其诗词爱好的熏陶,开始尝试创作旧体诗词,并时常向毛泽东请教。在看到胡乔木的作品后,毛泽东都会仔细研读,认真润色,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这一切都被大家看在眼里。
因此,对于这一谣传,胡乔木的女儿胡木英曾多次站出来辟谣。她指出,父亲没有经历过长征,无法写出《沁园春・雪》中所描绘的那种壮丽景观,并且父亲性格沉默内敛,与《沁园春・雪》所展现出的豪迈气魄截然不同。在多个公开场合,胡木英都着重强调《沁园春・雪》并非父亲所作。
胡乔木去世前,他的藏书就已经达到了 4 万余册。1995 年 12 月,胡乔木生前的藏书分别捐赠给了中央档案馆、当代中国研究所和江苏省盐城市。
参考资料:
胡木英:《我的父亲胡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