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古路村骡马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韦维 摄


航拍十八洞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聃 摄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古路村,地处大渡河峡谷,是悬崖上的彝族村。作为脱贫村,这里在脱贫攻坚期间就把旅游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富民增收的重要抓手。2024年,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爆红网络,是年轻人徒步和登山等户外运动重要目的地。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地处湘西腹地,是个山陡地少的苗族村寨。此后,人均耕地只有0.8亩的十八洞村,把乡村旅游作为增收致富的主攻方向,2018年被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收官之际,我们重返这两个曾经的贫困村,探寻乡村旅游产业培育和升级的思路、方法与成效。网红如何变“长红”,两个村各有什么想法和打法?

重返古路村,今年客流量只有去年的三成

爆红一年后

才明白吃“旅游饭”没那么简单

“网红村”名片

古路村

位置: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

人口:680人

耕地面积:3800余亩

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余元

荣誉:入围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四川最美古村落”

特色:地处大渡河峡谷入口海拔1400米悬崖上,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天梯上的彝寨”

在古路村,团客一般会在11时左右抵达。4月11日这天,停车场只有三辆旅游大巴。照此推算,全天古路村游客只有300人上下。这意味着,经历了清明节小长假的回暖后,古路村游客数量再次快速回落。

守着停车场开餐馆的古路村人骆云莲,生意还不错。但同村人李国根则感慨“做生意没那么简单”,租用他家农房的外地商家已经关门。

爆红一年后,古路村开始出现明显的分野。有人在潮水退去后选择了出走,也有人在潮水中练就了本领坚定留下。

“退烧”的流量

客流量只有去年三成

绝大部分人爬完山就走

山道上没有发现马进文,这让重返古路村的省地调院规划设计师李锋略显失望。

去年3月初,古路村爆红,在外务工的马进文回村,背着背篓在山道上售卖水果、饮料等,被游客称为“背篓哥”。那时候,他的梦想是攒钱在村里开一家带餐饮的民宿。

“我在成都一家店打工。”记者几经辗转和马进文取得联系,他道出再度离村的原因:去年5月,当地进入汛期,部分时段和点位管控出入,导致生意直线下滑。“还是想回去开店。”马进文说,眼下他在成都选择了一家知名川菜馆做帮厨,“学手艺顺便攒点钱”。

来了又走的,还有乐山马边县客商周勉。去年4月初,周勉以11万元的年租金租下了李国根家的农房,开设小卖部和餐饮店。到了去年9月,就关门了。“没专门学过厨师,失败是早晚的事情。”电话那头,周勉很坦然。

古路村游客到底少了多少?永利彝族乡副乡长曹远兴给出的数据是:周末及节假日的日游客量下降到3000人左右,只有去年的三成。

古路村村委会主任郑望春说,“退烧”的首要因素是,当地地质灾害隐患多,每年6月至10月无法完全开放。其次,当地并未在爆红后开发更多新业态,“绝大部分人还是爬完山就走。”

“后者的因素更大。”在省乡村旅游协会有关负责人看来,通常情况下,一个靠流量而兴起的乡村景点,会在一段时间后“退烧”。汹涌大潮若想变成细水长流,业态和服务质量必须提档升级。

谁会掉队,谁会跟上?

“冒尖”的村民

首家咖啡馆和首个厨师证

对冲了客流减少的压力

“神奇!”刚到古路村半山腰,成都游客李莉惊奇地发现:这里居然有手磨咖啡。

咖啡馆是年轻人引入的新事物,引入者是今年只有21岁的庆其发。去年3月,在外地饮品店务工的庆其发回村,拿出了全部积蓄4万元开起了古路村首家咖啡馆。

庆其发愿意“押宝”,是有自己的判断:前来登山的游客九成以上是年轻人;登山者最需要补充水分;自己的定价相对“亲民”,大份的手打柠檬果茶一杯只要20元。

开业后,庆其发每天最爱干的事,就是学成都饮品店店长们做市场分析,找出不同游客的消费偏好。这些努力,在开业后获得了回报:一年来,庆其发共有6个月营业额破万元。

“押宝”成功的,还有庆其发的表叔兰绍明等人。

3月21日,兰绍明和妻子杨新群正忙着准备午餐。作为古路村骡马道上最火爆的餐馆,兰绍明头一天就接到了10位游客的订单,点杀跑山鸡。

好生意不是凭空得来。去年9月至10月,杨新群在雅安城区接受了烹饪培训并通过考试,成了当地首个拥有厨师证的村民。随后,她家餐馆上了游客口中的“必吃榜”。

如今,哪怕是周一到周五的淡季,兰绍明家每天流水也有上千元。今年春节旺季,他家的民宿、餐馆、小卖部每天营业额达7000元。

转型的谋划

直播带货、农事体验已出现

“旅游饭”今后有更多“吃法”

“降价了,快抢啦!”傍晚时分,李青华打开手机开始自己的直播。

作为古路村社交平台粉丝最多的人,李青华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直播带货。从2016年到2024年初,李青华一直在古路村制作并销售土豆、跑山鸡、鸡蛋和腊肉。上好的口才,加上他早年在外地务工时学会的跳舞技能,让他很快在短视频平台有了近5万粉丝。

李青华成了古路村人眼中的“能人”。从年初开始,兰绍明等人就盘算,和李青华共同直播,推介、销售古路村的老鹰茶、跑山鸡、腊肉、土豆等山货。

转型者还有庆志蓉等村民。他们盯上的是农事体验和研学。为此,庆志蓉等人打算,在4月底前,完成老鹰茶园作业便道拓宽和炒茶作坊改造。

庆志蓉的潜在合作对象、一年后仍在古路村摆摊的乐山人李小龙说,农事体验和研学等赛道,在古路村周边还处于空白状态。而这些,也是古路村努力的方向。

目前,李小龙等人正在与成都一家旅行社沟通。“争取‘五一’小长假邀研学团来,体验老鹰茶采摘制作。”李小龙说,古路村缺的不是资源,缺的是“旅游饭”的多样“吃法”。

更大的转型还在谋划。郑望春介绍,目前,汉源县政府已经与阿坝州一家旅游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准备将古路村的旅游线路、旅游业态统一规划、打造,“让大家除了爬山之外,还有更多的耍头。”

花了11年,十八洞村摸索出乡村旅游业升级“加减法”

农家乐和民宿少了

旅游收入却首破2000万元

“网红村”名片

十八洞村

位置: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

人口:全村225户939人

耕地面积:817亩

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余元

荣誉:入围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

特色: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苗寨、苗绣等苗族特色文化和手工艺

3月27日凌晨5时,十八洞村还在睡梦中,阿雅农家乐老板杨正邦已经出门采收食材。

2018年,杨正邦回到十八洞村,斥资30多万元开设了农家乐。当时,全村农家乐和民宿共有20家。7年过去,全村农家乐和民宿只剩13家,但大伙的生意却更好了。3月27日这一天,杨正邦的营业额就有约1500元。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也是国内最早的一批“网红村”,2014年开始探索发展乡村旅游。11年来,面对如何“长红”的考题,十八洞村摸索出了业态升级“加减法”,去年全村旅游收入首破2000万元。

做减法

自发形成的初级业态

在流量下降后逐步退出

“我家已经不做了。”3月27日中午,面对记者的询问,施全友有些尴尬地回应。

施全友是十八洞村农家乐赛道的“拓荒人”。2014年4月,施全友开办了十八洞村首家农家乐,生意很红火。很快,20户村民投身农家乐和民宿行业。但2018年开始,施全友家生意明显下滑,最后只能关门。

这不是个案。十八洞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彭涛说,早期的农家乐、民宿等业态,都是村民看到流量后自发形成的。但流量消退后,景观资源不足、接待水平不高等弱点开始暴露,部分质量不高的初级业态只能在市场竞争下退出舞台。

部分业态退出,也有邻近地区著名景区对比效应的因素。

长沙导游郑力华说,十八洞村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精准脱贫”首倡地,独特的湘西风光、苗家风情,且距张家界景区只有两小时车程。

但距离张家界景区近这个优势,也给十八洞村提出了新课题:没有特色、质量不高的商家,很难与张家界景区竞争。2021年之前,前往十八洞村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只有10个小时,且很少采购当地土特产。

市场迫使十八洞村做了“减法”,但下一步怎么办,是更重要的事。

补短板

携手周边创建5A级景区

配齐接待境外游客的软硬件

“请换乘观光车!”3月26日下午,来自山东的旅游团大巴刚刚停稳,十八洞村导游杨云秋就赶上去提示,“接下来两天,由我为大家服务。”

同一时间,杨云秋的父亲杨秀祥,正在核对自家民宿里的境外游客订单信息。年近60岁的杨秀祥,在2022年初重新盘活了自家的农房开民宿。

专业导游、停车场、观光车、两天停留时间和接待境外游客的资质与能力,这些都是2019年以来,十八洞村乡村旅游软硬件升级的结果。

十八洞村的入口,“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招牌最为显眼。景区运营总监周刚说,2019年,十八洞村与周边的矮寨景区、德夯大峡谷景区牵手,实现“一体规划、一体运营、一体升级”,于2021年成为5A级旅游景区。

软件也在同步提升。“村里8个导游都是持证上岗。”杨云秋说,2019年开始,她先后经历了多轮培训后拿下导游证。

杨秀祥在民宿开业前,也通过烹饪培训获得了厨师证。此外,借助民宿改造,他还拿到了特种行业许可证,他家的民宿成为全县第一个可以接待境外游客的民宿。

彭涛介绍,年底前,十八洞村的溶洞群等景点和高端酒店将整体对外开放,“届时游客的停留时间将会更长。”

增业态

新苗绣被发掘培育

新业态引领千万级产业崛起

“这个能挂在手机壳上,你也可以自己试着绣。”3月27日下午,71岁的石顺莲在店里当起了推销员。这天,靠卖苗绣和提供苗绣体验及研学课,石顺莲和店长吴满金两人营业额突破1.2万元。

石顺莲所在的店,叫十八洞苗绣实践实习基地,于2022年开业。这是十八洞村旅游新业态培育的当头炮。

“说实话,我一开始不看好。”作为十八洞村的老支书,石顺莲前往长三角、珠三角考察,尝试推出年轻人喜爱的手提包、耳环、书签等新苗绣,开发出研学等新业态。去年,门店营业额超500万元,是全村营业额最大的商店。

除了新苗绣,诸多十八洞村土特产也被发掘培育。

“比开民宿客栈赚钱。”村民杨超文介绍,关掉民宿客栈后,自己重拾祖传的土酒酿造手艺,与周边厂商合作推出系列产品,年营业额是民宿客栈高峰时段的3倍以上。

施全友家的农家乐旧址,则流转给村集体,变成了十八洞村的脱贫展馆。眼下,他和妻子分别在村里的矿泉水厂、扶贫车间上班,生产“十八洞村”矿泉水,精包装土蜂蜜、茶油等。

如今,十八洞村以苗绣等为代表的新业态销售额已突破千万元大关。去年,十八洞村成功把游客停留时间提高到48小时,全年接待游客88.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直接收入2000余万元,处于乡村景区中上游。(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