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实习,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大学生。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越来越多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国家开始将实习纳入普通中等教育。经合组织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政策性研究报告显示,丹麦、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中学生实习参与率超过60%;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大约为40%;韩国、日本的实习参与率较低,约为20%,更多依赖课外兼职或志愿服务。

  与职业教育的长期实习不同,经合组织国家普通中等教育实习通常持续1—2周。中学生实习的核心目标包括:职业探索,验证或调整职业兴趣,了解行业实际情况;技能提升,培养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可迁移技能;增强自信,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明确未来职业路径;促进过渡,为升学或就业积累经验和履历。

  中学生实习对未来就业有积极影响

  多项跨国研究表明,普通中等教育阶段的实习对学生未来就业表现具有积极影响。

  首先,从就业率来看,2021年德国国家教育追踪研究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参与过几天至两周短期实习的青少年在23—25岁时成为“尼特族”的风险比未参与者低24%。即便是短期的职场体验,也能帮助学生建立对劳动力市场的认知,缩短从学校到职场的迷茫期。

  其次,在收入方面,实习经历与成年后的薪资水平呈正相关。英国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16岁时通过实习进行职业规划的学生,在34岁时的平均工资比同龄人高出12%。这表明,实习不仅影响短期就业,还可能通过职业路径的优化带来长期的经济回报。

  最后,实习对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客观指标上,还反映在主观职业认知的改善上。西班牙2025年的最新调查研究显示,60.4%的19—26岁青年曾在15—18岁参与实习,其中92.5%认为这一经历对职业规划“有用”。这种主观认可进一步强化了实习的价值,因为它不仅影响就业结果,还增强了青年对自身职业能力的信心。

  综合来看,通过提供真实的职场体验,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可迁移技能(如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拓展职业人脉,并深化对行业规则的理解,从而在就业率、收入水平和职业满意度等多个维度产生积极影响。然而,这些效益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实习的质量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因此需要教育系统、雇主和学生协同努力,以确保实习机会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构建系统化的职业发展框架

  要真正发挥实习在普通中等教育中的作用,需将其纳入系统化的职业发展框架,与其他职业发展活动有机结合,以提升其成效。

  在初中阶段(11—14岁),开展职业启蒙教育,通过职业测评、行业讲座和职场参观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认知。例如,新西兰的“职业探索阶梯”项目在初中阶段安排8—10次职场参观,让学生接触不同行业的工作环境。

  在高中前期(14—16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通过模拟面试、简历写作工作坊等活动,为后续实习做好准备。英国一些学校实行“职业护照”制度,要求学生在此阶段完成至少20小时的职业探索活动,如此才能获得实习资格。

  在高中后期(16—18岁),安排1—2周的深度实习,并要求学生结合实习经历调整个人职业规划。芬兰较为重视中学生实习参与率,其分阶段的职业发展项目使实习参与率达到85%以上。此外,经合组织国家的一些学校还建立了实习档案系统,持续追踪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为后续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建立公平的实习机会分配机制

  实习机会分配不均是目前经合组织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学生通过父母社交网络获得优质实习的机会是低收入家庭学生的3—5倍。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实习管理平台。丹麦“全国实习数据库”平台汇集了各行业的实习岗位,由学校辅导员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进行匹配,有效规避了家庭背景的影响。其次,设立专项支持计划帮助弱势学生。法国巴黎大区实施的“平等实习计划”,为低收入学生提供交通补贴、职业装补助和岗前培训,使其实习参与率提升了40%。再次,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的实习资源短缺问题。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实施的“移动实习中心”项目,组织城市企业到偏远地区开展短期实习项目,每年惠及2000多名农村学生。此外,建立实习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雇主提供的实习岗位进行考核,确保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都能获得有价值的实习体验。挪威要求所有雇主提交详细的实习生培训计划,并由教育部门组织第三方评估。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实习机会获取不公平现象。

  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实习质量

  高质量的实习体验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

  首先,要确立校企合作的制度框架。德国采取“职业教育联盟”模式,要求企业、学校和行业协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自在实习中的责任。企业需指派专门的实习导师,学校要安排实习协调员,行业协会则负责制定实习标准。其次,要重视实习内容设计。研究发现,收获较好效果的实习,通常包括真实的工作任务而非观察性活动、多部门轮岗机会、定期反馈评估等。瑞士制定的《实习质量标准》规定,学生实习期间至少要参与3个不同部门的工作,每周接受1次正式指导。再次,要构建实习成果认证体系。荷兰实习能力证书制度规定,实习生只有在完成规定的技能展示,并获得企业和学校的共同评估认证后,才可以获得能力证书。此外,数字化工具可以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新加坡开发的实习管理平台实现了实习计划制定、过程监控和成果评估的全流程数字化,使实习管理效率提升了60%。最后,要建立校企沟通长效机制。瑞典每季度举办校企圆桌会议,共同研讨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案。通过这些深度合作措施,可以确保实习不再是形式化的体验,而是真正的学习机会。

  加强政策支持与质量监管

  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是保障学生实习质量的关键。

  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框架。奥地利《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所有中等规模以上企业必须提供实习岗位,并按学生人数缴纳职业教育基金,这一政策使实习岗位供给量增加了35%。其次,要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芬兰政府为接收实习生的企业提供每人每天50欧元的补贴,同时为其免除相应的社保费用,这一措施显著提升了企业参与度。再次,要建立全国性的质量监控体系。加拿大的“实习质量评估框架”包含20项具体指标,每年对全国实习项目进行评估排名,促使学校和企业持续改进。此外,还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韩国实施的“职业指导教师认证计划”要求,相关教师每两年须完成120学时的企业实践培训,确保了解职场最新动态和需求。在数字时代,还需要制定虚拟实习的标准规范。经合组织正在开发的《虚拟实习质量指南》提出了技术平台要求、互动频率标准和学习成果评估方法等关键指标,为高质量的实习体验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7日 第09版

作者:刘爱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