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当下,各地乡村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然而,部分地区却陷入了一种误区,将大量资源耗费在修路、刷漆这类表面工程上,误以为这就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实则不然,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让农民兜里真正有钱,实现收入的实质性增长。
不可否认,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平整宽阔的道路方便村民出行,也利于农产品运输,能打通乡村与外界的经济脉络;粉刷一新的房屋外观能改善乡村风貌,提升村民生活的舒适度与幸福感。但如果只重视这些硬件的“面子”,而忽视农民收入增长这一“里子”,乡村振兴便只是空中楼阁。
将修路、刷漆当作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有限的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大量投入到外观打造上,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技能培训的资金就会相应减少。一些乡村花费重金将村道拓宽、给房屋外墙统一上色,却没有资金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扶持特色农业项目。道路和房屋变漂亮了,可农民的收入却没有增加,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提升,这样的乡村振兴只是徒有其表。
农民收入增长才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只有钱包鼓起来,农民才有更多资源用于子女教育、医疗保健,提升生活品质;才有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才有底气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投身于乡村的各项发展事业。当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他们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会增强,人才外流问题才能得到缓解,乡村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要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各地应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比如,有的乡村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让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售卖特色手工艺品获得丰厚收入;有的乡村利用互联网,将本地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价格提升的同时销量也大幅增加。此外,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也不可或缺,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使他们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获得更高收入回报。
乡村振兴不能只看表面光鲜,而应聚焦农民收入这一关键指标。摒弃过度追求外在形象的“面子工程”,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发展产业、培养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繁荣富强,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