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共组屋的电梯间里,一位老太太抱着橘猫“布丁”慢悠悠地踱步。邻居们凑过去摸猫,老太太咧嘴一笑:“现在不用藏了,它可是有身份证的。”这一幕,是新加坡放宽“禁猫令”后的日常剪影。半年过去,当“布丁”的身份证书挂在客厅墙上时,楼道里的流浪猫数量却翻了一倍——有人松了口气,有人焦头烂额,还有人默默收拾着新规带来的烂摊子。
“以前邻居一敲门,我就得把猫塞进衣柜。”住在红山组屋的艾丽莎(化名)养了十年的猫,新政落地后,她第一时间给两只猫办了身份证登记。像她这样曾经的“地下猫奴”不在少数。禁令时期,养猫者常被邻居威胁举报,甚至被勒索每月50至200新币(约合278至1112人民币)的“封口费”。如今,这些灰色交易随着养猫合法化而烟消云散。
1989年,新加坡国会颁布“禁猫令”,禁止在公共住房里饲养宠物猫,违反者将被处以最高4000新加坡元的罚款,猫咪也会被逐出家门。出台禁令的原因是,猫咪会在公共场所脱落毛发、排便,还会发出叫声,可能给邻居带来不便。去年9月1日起,新加坡放开了实施35年之久的“禁猫令”,允许廉价公房住户养猫,但需要依照规定为它们办理养宠许可证,并配备追踪用的芯片。
但狂欢背后也有隐忧。一位志愿者透露,有人趁着政策放开,在室内塞了32只猫,“房间里粪便堆成山,猫在尿里打滚,邻居差点被熏晕”。在芽笼一带的老屋区,志愿者发现仍有居民将未登记的猫藏在洗衣机后的夹层里。
新政规定每户人家最多养两只猫,但实际操作中漏洞频现。一对新婚夫妇在社交媒体晒出领养证明:“我们各养两只,婚后合并成四只,算不算违规?”新加坡动物与兽医服务局对此的回应是“以家庭为单位计算”,但具体如何执法仍不明确。
“我家三只猫,过渡期后怎么办?”在社交媒体的养猫群里,此类问题每天刷屏。按新规,过渡期到2026年,超养家庭需逐步合规,但具体怎么操作?官员表示,“还在收集反馈。”
随着禁猫令的解除,被遗弃的流浪猫也多了起来。“芯片能防弃养,但防不了人心,”新加坡兽医陈医生翻着病例本摇头。他见过一只猫被遗弃三次,主人每次都说“不小心弄丢”,最后志愿者在垃圾桶旁找到瘦成皮包骨的猫。官方数据显示,芯片登记后,猫咪找回率提高了30%,但动保人士泼冷水:“真想弃养的人,甚至会直接把猫扔到马来西亚。”
而高空坠猫更成新隐患:今年2月,一只布偶猫从未封窗的24楼坠落,砸坏楼下餐厅的遮阳棚。与此同时,流浪猫的绝育成了头疼事。有志愿者吐槽:“抓猫比抓贼还难!”
政策制定者也有苦衷。相关人士表示,要综合考虑养猫主、反对者、动物保护团体的诉求。
国际经验成了新加坡的参考书。德国要求公民承担对狗进行教育的义务,狗只有通过相关考试才能上街;瑞士则规定,申请养狗者必须参加相关培训并通过考试,在掌握养狗知识和技能后,才可以获得养狗资格。
原标题:《当新加坡的猫有了“身份证”》
栏目主编:刘畅 文字编辑:刘畅
来源:作者:文汇报 余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