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4月15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省卡尔赫区93所新建学校正式移交,标志着中国电建承建的示范学校项目群实现第六个省份整体交付,创下单省移交学校数量最高纪录。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是伊拉克政府优先民生工程的重要突破,更彰显了中国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卓越履约能力。


作为伊拉克政府当前最优先、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中国水电四局承担着巴格达省144所、巴比伦省45所学校的建设任务,总建筑面积达55.89万平方米。面对学校分布广、工期紧、施工环境复杂等挑战,项目团队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攻关,成功攻克了设计管理、资金支付、物资采购等多重难关。

科学管理显担当 高效施工破困局

项目初期,面临业主交地滞后与图纸频繁变更的双重压力,导致出现“千校千面”的被动局面。对此,项目团队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应对措施:首先委托贵阳院深化设计,统一技术标准,并建立图纸版本管理制度;其次建立动态核查机制,组织跨省协调会,减少重复变更;最后制定材料替代方案,缩短审批周期。通过系统优化,图纸变更率降低30%,返工明显减少,报批效率显著提升。


2023年3月,受资金结算滞后影响,117所学校被迫停工,停工比例达62%。面对当地分包商撤场、施工停滞的困局,项目团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完成与属地分包商的合同切割,引进14支中方装修队伍实施“包干制”管理;将团队扩编至163人,设立区域指挥组,推行“一校一策”专人负责制。通过资源重组,实现了无缝衔接,将属地分包商对施工进度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了施工进度稳步推进。

创新方案解难题 实验检测提进度

2023年7月下旬,伊拉克政府开始实施外汇管制,强制要求使用伊拉克第纳尔结汇。由于项目的对上对下合同均为美元合同,进行美元转账时,要么被银行拒收或退回,要么强制按官方汇率结汇,而官方汇率与合同基准日汇率及市场汇率差异巨大。项目团队开创性采用“三位一体”解决方案:协调央行争取美元现金配额,通过保函置换释放400万美元流动资金;调整供应链,采用伊朗、土耳其渠道采购大宗物资;推行“材料到场付款”模式,对坚持美元结算的分包商,通过和业主、央行协调,给予分包商美元提现额度,确保关键供应商稳定。这些举措成功规避大额汇率损失风险,保障了施工连续性。


面对实验检测“卡脖子”问题,项目部主动出击,推动业主新增巴格达大学、科技大学等3家实验室,使检测周期从20天缩短至7天;对砂石料等高频检测项,实行“现场快检+实验室复核”双轨制;对急需施工的垫层混凝土,出具“7天强度合格承诺函”,争取防水工程提前施工;建立检测预警机制,提前7天预约实验室,避免排队。

采购清关保畅通 物资供应强突破

房建项目工序多,涉及材料种类也十分繁杂,据梳理统计共涉及1197种材料。项目部采用国内、伊朗、土耳其等多渠道采购大宗物资。采用“第三国采购+本地替代”策略,从土耳其、伊朗、沙特等周边国家调运物资。组建清关小组,雇佣巴格达资深清关代理,提前办理COI认证和放行函,缩短物资到场时间。

无论是从“依赖分包”到“自营主导”,还是”跨国采购+多实验室+国内劳务”方案,亦或者是承诺函、保函置换等“非常规手段”化解僵局的灵活变通,彰显了管理层的战略决断力,也体现了项目的高效行动力。历经两年半,2025年2月26日,巴比伦省45所学校率先实现100%移交,成为项目群第二个全面交付的省份。此次卡尔赫区93所学校的成功移交,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水电四局在项目群中的领先地位。


伊拉克政府对巴格达省和巴比伦省学校项目的快速推进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中伊合作的典范工程”。截至目前,中国水电四局在伊拉克承建的189所示范学校项目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累计完成移交182所,仅剩巴格达省萨达尔城7所学校待交付。项目团队正全力推进收尾工作,预计1-2周内将实现全部履约目标,为这项重大民生工程画上圆满句号。

据悉,这批学校建成后,可同时容纳74400名学生的入学就读,将显著改善当地教学环境,推动伊拉克教育基础设施实现从 “量” 到 “质” 的历史性跨越,为其教育体系重建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水电四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