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图由青白江区提供
4月16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青白江专场举行。
发布会现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欧万里车。”位于成都北部的青白江区是成都国际铁路港承载地和成都国际班列始发地,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当前,围绕“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亚蓉欧国际门户枢纽”,青白江已从传统发展方式转换到“枢纽·智造”双轮驱动的轨道上,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跃升。连续6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区,上榜四项“全国百强区”榜单。
近年来,青白江如何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场发布会上给出了答案。
擦亮“开放门户+转型典范”名片
加快建设亚蓉欧国际门户枢纽
会上,成都市青白江区委书记王林通过“两大名片三大变化四大工程”,介绍了青白江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亚蓉欧国际门户枢纽的成效和经验。
青白江区委书记王林
开放门户和转型典范。王林介绍说,成都国际铁路港,是青白江开放发展的引擎。中欧班列拓展了四川的外延,让川货出海有更多选择。青白江区以枢纽港口重塑经济地理,重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为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范本。
如今,在枢纽港口的牵引下,青白江区成功实现了位势能级之变、发展动能之变、城市形象之变三大变化。青白江已实现从内陆腹地向开放枢纽、从老工业基地向泛欧泛亚港口城市的“两个历史性转变”;已实现从传统发展方式转换到“枢纽·智造”双轮驱动的轨道,上榜四项“全国百强区”榜单;已实现从硬核单一到时尚多元的形象转变。
“华丽转身”的背后,是扎实推动四大工程的有力实践。王林提到,全区把枢纽建设作为立区“第一要务”,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对外交往引领区。青白江区推进“8大方向、20条国际干线”的国际多式联运网络建设,联通境内外150个城市,构建形成“生产在市州、集散在成都”的发展格局。去年,青白江区国际班列开行突破5500列,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把“制造强区”作为产业“头号工程”,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放产业集聚区。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围绕新型材料、先进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深化产业建圈强链机制。去年,“天马造”地铁轴箱轴承打破国外垄断、风力发电机轴承产销量居全国第一。
把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发展“第一动力”,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改革创新示范区。组建“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团队,推动22个重点项目完成中试熟化,全区高新技术产业营收额占规上工业营收比重达50.4%,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机构分别增长50%、23%;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一号工程”,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品质生活典范区。
从三个方面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
为川货出海提供高效稳定的供应链保障
围绕枢纽建设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在问答环节,青白江分享了更为具体的经验做法。
青白江区委副书记、港工委书记李锦平
“当前我们重点从畅通道、兴贸易、聚产业三方面着力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会上,青白江区委副书记、港工委书记李锦平介绍,近年来,成都国际铁路港持续完善“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网络体系,创新推出“澜湄蓉欧”“越桂蓉欧”铁路快线,实现东南亚水果4天抵川、15天直达欧洲的时效突破。
同时,强化多式联运,推动中欧班列与长江班列、东向班列及空运班列高效衔接,并联合广西钦州港、粤港澳大湾区共建铁海联运通道,为“川字号”产品出海提供高效稳定的供应链保障。
另一方面,构建“多元化”外贸生态体系铁路港坚持“以通道促贸易”,推动进出口商品结构从汽车、机械等“大块头”向茶叶、奶粉、红酒等民生消费品扩展。通过创新业态模式,已发展整车保税展示、“跨境电商OTO”“跨境电商+低空物流”等新业态,培育外贸企业66家。今年创新推出的跨境保税“无人机+无人车”即时配送模式,使配送时效提升35%、企业成本降低40%。2024年,青白江区外贸进出口额突破5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同时,加速形成“外向型”临港产业集群铁路港以“通道带贸易、贸易聚产业”为路径,推动通道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例如,TCL出口加工基地项目从班列运输客户转化为落地企业,并进一步吸引TCL大屏电视等配套项目入驻。在冷链物流领域,已形成从境外采购到供应链金融的全产业链条,集聚俄铁物流、玉湖冷链、银犁冷链等龙头企业,冷链仓储规模占成都市40%,成为成都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核心支撑。
李锦平表示,下一步青白江区将深化亚蓉欧大通道建设,优化铁路港枢纽功能,加速临港产业集聚成势,为四川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