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比亚迪正以令人瞠目的“技术降价”策略重塑行业规则。
当其他车企将新技术作为溢价筹码时,比亚迪却反其道而行,技术越尖端,反而价格越亲民。
2025年3月17日,比亚迪超级e平台技术发布,全球首个量产1兆瓦闪充技术、3万转超高转速电机、全域1000V高压架构三大尖端科技同时亮相。
而且这些技术没有停留在PPT阶段,而是直接搭载在预售价格为27万起的汉L和唐L车型上。
一个月后,正式上市的汉L EV起售价来到了21.98万起。
正式售价不光比预售价便宜了5万元,而且发布时承诺的技术全系均已标配,与许多车企的“期货式”技术宣传形成了鲜明对比。
汉L EV不光全系支持1兆瓦闪充技术,还配备了激光雷达支持天神之眼B辅助驾驶,同时搭载全球首款量产30000转电机。
双电机四驱版系统的汉L EV,总功率更是高达810kW,约1100匹马力。
这样的性能表现,过去在传统豪华车领域消费者往往需要付出百万级成本购买,而比亚迪却将技术下放至20万级车型,让马力不再值钱。
更关键的是,汉L和唐L车型的技术下放,并不是比亚迪首次做出的“技术平权”决定。
事实上此前发布的仰望U7便是一次尝试,62.8万的起售价,搭载了云辇-Z智能悬浮底盘、四电机驱动系统、2.0T水平对置发动机等顶尖技术。
全套顶尖技术加持的仰望U7,一度让外界认为这款车的定位即便不是百万级,也不会低于80万,但最终比亚迪将价格定在了62.8万元,相比市场预期几乎是腰斩的水平。
虽然这个定价依然是普通消费者买不起的水平,但可以看出一点,就是在比亚迪眼里,一些“捅破天”的新技术,根本就不值钱!
为什么被其它车企视为核心竞争力的新技术,放到了比亚迪这里,就变得不值钱了呢?
在比亚迪看来,新技术并非不值钱,恰恰是因为很值钱,就更应该推行“技术平权”。
一些厂商投入资金研发出新技术,然后通过新技术划分阶层,将配备新技术的车型价格定得高高在上,普通消费者连准入门槛都跨不着,丧失了技术存在的意义。
而比亚迪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发布量产了一系列新技术,并将新技术用在了亲民车型上,让更多的人能够用上新技术,也让不计成本投入的技术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除了推行技术平权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规模效应与垂直整合的双轮驱动。
2024年比亚迪全球销量达427.21万辆,连续三年稳坐中国新能源市场头把交椅。
这种规模使比亚迪将研发成本摊薄到了极致,2024年单车研发费用已降至1.27万元。
同时比亚迪还建了从电池原材料到功率半导体、从电机电控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摆脱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也掌握了一套绝大多数车企难以复制的全产业链优势。
而比亚迪今天取得的这一切成就,都是得益于多年来源源不断增长的研发投入。
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入高达542亿元,比特斯拉多投入了219亿元。
但凭借规模优势,比亚迪的这些投入均转化成了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也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支持与认可。
所以在我看来,比亚迪发布的技术越来越强,价格却越来越便宜,并不是因为技术不值钱,而是比亚迪正在策划一场深层次的技术产业革命。
通过将尖端技术快速普及化,比亚迪正在改写汽车行业的竞争规则,汽车行业正在从豪华品牌的“技术溢价”模式,转向比亚迪推行的“技术平权”路径。
未来比亚迪的这一模式将更深层次地改变消费者的价值预期,还将重塑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分配逻辑,其影响已远超企业自身范畴,将成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