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尘暴来袭,伊拉克陷入红色风暴

4月14日,伊拉克多地突遭一场猛烈沙尘暴侵袭,局地天色骤暗、红光弥漫,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尘土气息,仿佛被卷入一场末日风暴。这场特强沙尘暴之所以如此剧烈,与大气环流的剧烈扰动有密切关系。从500百帕等压面图来看,位于里海西岸的上空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切断低涡。这种天气系统通常是由于高空西风带发生强烈波动、扰动能量频散叠加形成的,其实质是冷空气被暖脊强行切断,从而在局部地区强势渗透,形成非常强势的高空扰动。



这次沙尘暴爆发正是由于该切断低涡扫过伊拉克上空,冷空气与地面热源猛烈交汇,导致大范围沙尘迅速升空,再加上地面大风的配合,形成了剧烈的沙尘暴天气过程。沙尘强度之大、密度之高,甚至使得天空呈现出暗红色景象,能见度骤降至50米以下。很多当地居民在社交平台上直呼“从未见过如此可怕的沙尘暴”。除了影响当地生活,这道异常的扰动波还将向东传播,为亚洲其他地区的天气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二、高原波动加剧,南方水汽全面激活

这一从中东地区发起的异常波列,并没有就此结束其影响力。它正好叠加在南支西风系统之上,与青藏高原和印缅槽区产生联动,间接促成了一道新的高空槽系的建立。高原槽的活跃直接推动了我国西南区域的水汽输送进程。与此同时,副热带高压也开始增强,形成了一个有力的“抽水机”机制,使得孟加拉湾、南海一带的暖湿水汽源源不断向我国南方输送。



未来10天,南方的降水将进入密集期。数据显示,江淮、江南、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将成为主要降水区,累计降雨量普遍在25~80毫米之间,部分地区可达100~130毫米,局地甚至超过150毫米。相比常年同期,降雨量普遍偏多三到七成,个别地区偏多一倍以上,南方不少地方已经出现进入前汛期的迹象。从时间分布上看,4月18日至19日将是本轮降水过程的强峰期,江南、华南北部和东部以及贵州等地将迎来中到大雨,部分区域还将出现暴雨,伴随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甚至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接下来的4月20日至22日,在持续水汽输送和高空扰动配合下,中东部多地将再迎新一轮降雨过程,江汉、江淮、江南和华南等地仍将出现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强对流天气可能再次上线。这段时间内,东北地区和黄淮也将出现小到中雨过程,局地有大雨现身,意味着冷暖空气交汇范围正逐渐扩展。



三、降雨持续推进,冷空气“再出招”

除了水汽和西南急流的影响,冷空气的加入也将为未来的天气走势添上一笔。4月20日至22日,一股较强的冷空气将自西向东推进中东部大部地区,预计将带来6~8℃的降温,局地甚至可能出现10℃左右的剧烈降温,同时还伴随4~6级偏北风,部分地区阵风可达8~9级,冷暖交替剧烈,极易引发大气不稳定。



冷暖空气的正面交锋,也将使得对流更加激烈。在华南、江南等地区,4月23日至25日仍将持续出现阵性降雨,累计降雨量不容小觑,尤其是广东、广西、福建等南部地区,部分时段雨势集中,局地暴雨再次上线。加之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甚至冰雹等天气频繁,表明华南地区的前汛期已经提前“开场”。



整体来看,这一连串的天气演变都离不开高空环流的波动牵引。在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南支槽的进一步活跃、西南急流的增强以及副高的北抬,我国南方地区的雨带还将保持偏强、偏多态势。尤其是江南至华南一带,要持续关注局地强降雨带来的山洪、滑坡、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风险,而北方在经历短时升温后,也要做好冷空气带来的强降温防范。面对即将到来的前汛期,防范措施、信息预警和日常应对需要更为充分,确保生活生产秩序稳定进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