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号召,河北大学社会实践团“银龄乡韵”团队聚焦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议题,于近日赴河北省邢台市开展专题调研。团队通过走访政府部门、深入乡村访谈、参与志愿服务等形式,全面了解当地老年群体在乡村治理、文化传承、志愿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探索新时代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创新路径。

精准“把脉”:百份问卷探银龄需求

该团队以“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意愿与障碍”为核心,设计涵盖社会活动类型、参与频率、困难需求等维度的调查问卷。团队成员分组走进邢台市大屯村、西许花村等12个村,针对60岁以上老年群体展开调研。

在大屯村小广场,72岁的王大爷一边填写问卷一边感慨:“现在村里活动不少,但像我们这样不识字的人,总觉得插不上手。”调研数据显示:83%的老年人希望参与力所能及的乡村事务,但受限于文化水平、健康问题和缺乏信息渠道,实际参与者不足40%。针对这一矛盾,团队提出“分层分类”参与机制建议,如为低龄健康老人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为高龄老人设计文化娱乐轻量化活动。

“这份问卷不仅统计数字,更让我们听见了沉默群体的声音。”团队队长王怡鑫表示。调研期间,成员们还现场解答养老政策疑问30余次,帮助56位老人注册使用“冀时办”政务服务平台。

对话基层:村委会里寻治理良方

随后,实践团赴任泽区小屯村村委会开展座谈调研,深入了解老年群体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模式。通过组织老年群体参与村务监督、矛盾调解等事务,该村形成了一套“以老助老”的治理机制,2024年累计化解民生纠纷、修订管理规范数十项。此外,村委会通过开设技能培训课程,围绕智能设备使用、健康知识普及等内容提升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课程参与率持续提升。基于前期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该团队针对老年群体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出建立“社会服务积分兑换体系”的建议,即以志愿服务时长兑换医疗、家政等权益,形成“付出—积累—回报”的良性循环。这一方案获得基层部门积极响应,计划开发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服务记录透明化、积分兑换便捷化,进一步激发老年人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暖心实践:养老院里书写青春担当

此后,该团队前往隆尧县北楼乡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开展“青老共融,情暖夕阳”主题活动。此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首先该团队成员与老年人进行了互动游戏环节,其中设计猜谜语、简易手工制作等游戏,激发老人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接着该团队开展了聊天分享会,许多老人积极分享过往经历、生活感悟,促进彼此交流。最后团队成员与部分老人一对一交流,倾听需求,给予情感支持。




凝智聚力:多元路径激活银龄动能

基于8天调研,该团队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际情况,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针对如何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提出三大建议:一、建议社区开展多样化活动,如线上讲座、兴趣小组等,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二、建立多渠道信息发布平台,确保信息全面覆盖。三、建议社区与医疗机构合作,提供便捷医疗服务,并改善出行环境。

青春答卷:在躬身实践中淬炼初心

此次调研实践不仅是一次社会观察,更成为青年学子与银龄群体对话的桥梁。团队成员从基层田野中深刻体悟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不是单向的“帮扶”,而是代际共融、智慧传承的双向奔赴。该团队希望能够呼吁更多青年力量关注农村老龄化议题,用创新思维打破“数字鸿沟”“能力焦虑”等无形壁垒,助力老年群体从“被关怀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份银龄智慧都能在乡村振兴中闪光,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社会参与中书写“老有所为”的幸福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