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顶住巨大压力访华,与中国签署了一份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协议。
这一举动不仅让西班牙收获了来自中国的“大礼包”,也为欧盟其他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外交范例。
西班牙顶住压力,赢得中方信任
就在桑切斯访华前夕,美国财政部长公开警告西班牙,“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无异于割断自己的喉咙”。
这番话显然意在阻止西班牙深化与中国的合作。
然而,西班牙政府对此态度明确,农业大臣甚至公开回应:“我们不仅要和中国维持良好的贸易关系,还要扩大这个关系。”桑切斯也如期抵达北京,与中方领导人展开了高规格会谈。
双方的会晤成果丰硕,中国为西班牙送上了涵盖多个领域的“大礼包”。
在经贸领域,两国承诺未来三年在电动汽车、工业技术等新兴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改善投资环境,优化生产链和供应链。
在农业领域,西班牙同意扩大猪肉、樱桃等农产品对华出口规模,闻名世界的伊比利亚火腿将以更亲民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在科技创新方面,双方将在清洁技术、新能源领域(如风电、火电)携手推进可持续发展。
那一张弃权票的深远影响
西班牙赢得中方信任的背后,离不开其在欧盟对华政策上的独特立场。
去年,欧盟通过了一项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法案,引发了中欧经贸关系的低潮。在投票过程中,包括西班牙在内的12个成员国选择了弃权。
作为欧盟第二大汽车生产国,西班牙政府明确表示,与中国对抗不符合自身利益。
西班牙甚至派出经贸大臣致信欧盟委员会,请求避免加征关税。
虽然最终结果未能改变,但西班牙的立场和努力显然被中国看在眼里。这张弃权票不仅帮助西班牙避免了与中国的直接对立,也为之后的深化合作铺平了道路。
西班牙的选择能否成为欧盟的范例?
西班牙的外交选择无疑为欧盟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样本。在美国施压下,许多欧盟成员国在对华政策上显得犹豫不决。然而,西班牙的成功表明,坚持独立外交并非不可行。比利时、捷克等在对华关税议案中投下弃权票的国家,或许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与中国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分裂也日益显现。
一方面,部分成员国希望通过加征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另一方面,西班牙等国家则倾向于扩大与中国的贸易规模。这种分裂不仅影响了欧盟的整体外交策略,也让成员国之间的利益矛盾更加突出。
而西班牙的选择反映了欧盟在中美竞争中的两难处境。
一方面,作为美国的盟友,欧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其对华政策;另一方面,经济利益驱动让欧盟不得不与中国保持合作。
西班牙顶住压力深化对华合作,不仅为自身赢得了发展机遇,也为欧盟其他国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未来几年,中西合作的深化可能会成为推动欧盟整体对华政策调整的重要动力。在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等领域,中西合作的成功案例或许能够打破欧盟对华政策的僵局。
而如何在中美竞争中找到平衡,将是欧盟未来外交的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