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初立,隐患暗伏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姬发率领正义之师,在牧野与商纣王的大军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这一战,周武王以少胜多,推翻了腐朽的商王朝,建立了新兴的西周政权,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战争的硝烟虽已渐渐散去,但局势依旧波谲云诡,暗藏危机。

为了妥善安置商朝的遗民,周武王将原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领地巧妙地划分为四个区域。他把原殷都朝歌(今淇县)设为豳,交由纣王之子武庚(又名禄父)管理。同时,把朝歌以东地区(今郑州一带)定为卫,封给了自己的弟弟管叔姬鲜;朝歌以西地区(今上蔡县一带)设为墉,交给弟弟蔡叔姬度;朝歌以北地区(今汤阴县一带)命名为邶,由弟弟霍叔姬处掌管。这三位弟弟肩负着监视武庚的重任,史称 “三监” 。表面上,武庚对周朝恭顺有加,臣服于周的统治,但实际上,他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盘算着如何复辟殷商,恢复往日的辉煌。

时光匆匆,仅仅三年之后,周武王不幸病逝。他的儿子姬诵年纪尚幼,难以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于是周公旦挺身而出,摄政辅佐成王,代行国事。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德才兼备,智慧过人,一直以来都对周王朝忠心耿耿,为国家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的这一举措却引起了管叔的强烈不满。管叔自认为自己在兄弟中排行靠前,本应继承王位,如今周公旦摄政,让他觉得自己的机会被剥夺了。于是,管叔心怀怨恨,四处散布流言蜚语,恶意中伤周公旦,说他心怀不轨,企图谋害成王,窃取王位。不仅如此,管叔还煽动蔡叔和霍叔,蛊惑他们与自己一同对抗周公旦。武庚见有机可乘,觉得复辟的时机或许已经到来,便与管叔、蔡叔暗中勾结,沆瀣一气。

周成王元年(约前 1042 年)的秋季,武庚联合东方旧属国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蒲姑(又作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以及徐夷、淮夷等势力,悍然起兵反叛周朝。一时间,战火纷飞,叛乱的势力迅速蔓延,遍及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刚刚建立不久的西周王朝,犹如一艘在狂风暴雨中飘摇的小船,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力排众议,决意东征

周公旦得知叛乱的消息后,内心焦急万分。他深知,此次叛乱来势汹汹,如果不能及时平定,西周王朝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然而,朝中大臣们对于是否东征意见不一,众说纷纭。一些人忧心忡忡,担心贸然东征会引发更大的危机,主张采取保守的策略,先观察局势的发展。周公旦心急如焚,他明白,犹豫不决只会让叛军更加猖獗,错失平叛的良机。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找太公望(姜子牙)和召公,向他们坦诚地解释自己摄政的初衷,表明自己对王室的一片赤诚之心,绝无谋逆篡位之意。

周公旦诚恳地对太公望和召公说:“我之所以在这艰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不避嫌疑地主持政务,完全是出于对周王朝命运的担忧。我害怕天下之人背叛周朝,让我们先辈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太王、季王、文王三代先王为了天下苍生,忧劳一生,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如今武王过早地离世,成王又如此年幼,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我若退缩,又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就周王朝的千秋大业啊!” 太公望和召公听了周公旦的肺腑之言,深受感动,他们相信周公旦的为人和忠诚,不再听信那些毫无根据的流言蜚语。在他们的支持下,周朝内部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兴师东征,平定叛乱。

为了确保东征的顺利进行,周公旦精心地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他让召公留守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负责处理后方的政务,保障后勤补给和国家的稳定。同时,他授予齐侯姜子牙征伐叛逆的权力,让他在关键时刻能够灵活应对,协同作战。此外,周公旦还昭告天下,联络和调集各地诸侯的力量,共同对抗叛军。一切准备就绪后,在周成王元年(约前 1042 年)的秋天,周公旦亲自率领着浩浩荡荡的东征大军,踏上了平叛的征程。

出征前,按照当时的传统,举行了一场庄重的占卜仪式。周公旦站在众人面前,神情严肃而坚定,他对臣子们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殷人刚刚恢复了些许力量,就妄图趁着我们内部出现混乱之机,兴风作浪,起来造反。他们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光复旧业的机会到了’,简直是白日做梦!他们想要重新夺回已经失去的权位,让我们再次沦为他们的属国,这绝对不可能!我要告诉大家,在殷人之中,也有一些深明大义之人,愿意站出来帮助我们。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平定这场叛乱,一定能够保住文王和武王辛辛苦苦创下的不朽功业!” 周公旦稍作停顿,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继续说道:“我们小小的周邦,能够从弱小走向强大,能够推翻商王朝,建立起如今的西周政权,这都是上天的庇佑。我们承受的是天命,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为了此次出征,我再次进行了占卜,卜兆显示,上天将会再次眷顾我们,帮助我们取得胜利。这是上天显示的威严,无人能够违抗。你们应当顺从天意,齐心协力,与我一同成就这伟大的事业!” 周公旦的这番话,如同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让将士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史官将周公旦的话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这便是《尚书》里著名的《大诰》。

踏冰渡河,初战告捷

周公旦率领着东征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向东进发。周成王元年(约公元前 1042 年)年底,大军来到了黄河边。此时正值寒冬腊月,黄河水面已经封冻,厚厚的冰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寒光。周公旦望着冰封的黄河,心中暗自感叹,这或许是上天赐予他们的一次良机。他当机立断,下令大军踏冰渡河。士兵们小心翼翼地踏上冰层,一步一步缓慢前行,整个队伍井然有序。在众人的努力下,东征大军顺利地抵达了孟津。

正如周公旦所预料的那样,许多殷人的贵族们纷纷赶来表示支持。这些贵族们对武庚的叛乱行为极为不满,他们深知武庚的野心一旦得逞,将会给天下带来更大的灾难。他们渴望和平与稳定,希望西周王朝能够继续维持统治,给百姓带来安宁的生活。因此,他们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周公旦这一边,为东征大军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

周成王二年(约前 1041 年)年初,士气高昂的周军继续向东挺进,目标直指朝歌。朝歌城内的殷人得知周军来袭,顿时大为震惊。武庚更是惊慌失措,但他知道此时已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组织军队进行抵抗。然而,武庚的军队在训练有素、士气高涨的周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双方刚一交战,周军便如猛虎下山一般,迅速击溃了武庚所部人马。武庚在混乱中试图逃跑,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被周军斩杀(一说败逃,不知所终)。

周公旦在消灭了武庚的势力后,并没有丝毫懈怠。他深知 “三监” 中的管叔和蔡叔才是这场叛乱的罪魁祸首之一,必须尽快将他们铲除,才能彻底平定叛乱。于是,他果断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驻地卫。管叔得知周军来袭,匆忙组织武装力量进行抵抗。但他的军队在周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便土崩瓦解。管叔见大势已去,试图逃跑,但最终还是被周军追上,当场被杀死。接着,周朝军队马不停蹄地攻克了蔡叔驻地鄘,将蔡叔生擒活捉,并将他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邻)。霍叔见管叔被杀,蔡叔被囚,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只好乖乖投降。周公旦念在他与自己的兄弟情分上,只是将他贬为庶人,免去了他的官职和爵位。

至此,“三监之乱” 被成功平定,武庚及管叔、蔡叔的势力被彻底消灭。然而,周公旦深知,此次叛乱的势力范围广泛,除了 “三监” 和武庚之外,东方还有许多方国和部落参与其中。如果不彻底消灭这些残余势力,西周王朝的统治依然无法得到稳固。于是,他决定乘胜追击,扩大东征战果,一举消灭其他反叛力量,彻底消除周朝的隐患。

改变策略,苦战九夷

周公旦原本计划先向东讨伐奄国(又称商盖,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东)。奄国在东方诸国中实力较强,是主要的反叛势力所在,可谓是 “大国”。然而,就在周公旦准备挥师攻打奄国时,周朝大臣辛公甲提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大国根基深厚,实力强大,攻打起来必然困难重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小国实力相对较弱,容易攻克。我们不如先集中力量攻下那些小国,逐步孤立大国,这样一来,消灭大国就会变得相对容易许多。” 周公旦听了辛公甲的建议,觉得十分有道理,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采纳了这一建议,毅然改变了作战计划,决定先攻打淮泗间(今苏北、皖北地区)的九夷(包括徐、熊、盈等小国)。

于是,周公旦率领着周军挥师东南,向九夷地区进发。九夷诸小国的实力与奄国相比,确实较为弱小。在周军强大的攻势下,他们节节败退,陷入了困境。然而,这些小国也并非毫无抵抗之力。在此之前,九夷长期与商朝作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们的军队虽然数量不多,但个个都训练有素,颇具战斗力。而且,九夷人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他们善于在低洼河湖地带作战,常常利用地形优势与敌人周旋。相比之下,周军多为车兵,行动受到地形的限制较大,在这种复杂的地形中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优势。此外,周军士兵大多来自西北内陆地区,对淮泗间的气候和水土不太适应,许多士兵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战斗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周公旦并没有退缩。他深知,这场战争关系到西周王朝的生死存亡,必须全力以赴。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周军将士们也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他们咬紧牙关,克服了重重困难,与九夷军队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战斗。战场上,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战斗异常艰苦。

经过连续不断的艰苦作战,周军终于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战斗力,逐渐占据了上风。九夷诸小国在周军的猛烈攻击下,最终被一一征服。这场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周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许多将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然而,周公旦明白,这只是东征的一个阶段性胜利,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待着他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