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今年以来汽车行业"全民智驾"狂飙突进,沃尔沃却显得颇为另类。

4月15日晚的发布会上,沃尔沃汽车一众管理层的发言就围绕一个关键词展开——安全。

当行业竞相为L3级自动驾驶落地倒计时,沃尔沃的答案尤为冷静。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在沟通会上对华尔街见闻表示,"自动驾驶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

这番表态,给燥热的汽车行业注入一剂清醒剂。

“沃尔沃绝不会有意无意地混淆便利性功能与主动安全的界限”。袁小林的表态,与许多车企急于用算力、芯片参数争夺市场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在他看来,安全是沃尔沃的“生命线”,任何技术突破都必须以“对生命负责”为前提。

就目前智驾技术普及,袁小林的观点是,要在重视安全的基础之上,技术有所突破。

这种技术突破,不是光靠做好冗余,就能够提升安全阀值。袁小林以AEB技术举例称,AEB高速刹停功能,沃尔沃会在车速超过4km/h时激活,在相对速度低于60km/h时它能够避免碰撞;速度更高,它可以减轻碰撞程度。

能不能做到以100km/h的速度做到刹停?当然可以,但代价是将灵敏度调整至很高,也就意味着其触发条件的门槛会非常低,会导致车辆大量产生“幽灵刹车”情况,这对行车安全也是一种危害。

袁小林指出,实现某些性能或参数相对容易,但要符合真实世界绝大多数场景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其实很难。车企必须对用户负责,对社会有正向的贡献,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该以人为本,要尊重生命,创新不能以不尊重生命为代价。

当沃尔沃汽车在1959年发明三点式安全带,到这项技术全球普及,人类用了三十年才完成认知革命,如今的智能化革命需要的也不止是技术突破。

在袁小林看来,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责任归属的模糊可能让用户陷入“信任陷阱”——若车企以营销话术过度美化辅助驾驶功能,可能导致消费者误判系统能力,进而引发安全隐患。

对于何时上线高阶智驾功能?袁小林的答案是沃尔沃会非常谨慎。在他看来,沃尔沃一旦公布相关的技术,会给社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消费者出于对沃尔沃品牌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熟。这种信任是以沃尔沃品牌98年的历史信誉做背书的,所以沃尔沃对此会格外的重视和谨慎。

不过,在电动化抹平动力差距、智能化重塑体验维度的新时代,传统豪华品牌又该如何守住品牌的价值。袁小林认为,豪华不是参数的堆砌,豪华品牌的价格来自于品牌力、产品力和体系运营能力的平衡点,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袁小林对沃尔沃的豪华观给出明确定义:安全、健康、可持续。这三个关键词贯穿了沃尔沃汽车98年的历史,也在全新XC90上得到延续。

在大型SUV市场,参数战、配置战已让消费者审美疲劳。沃尔沃汽车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通过架构设计、材料选择与制造工艺,将安全基因植入产品底层逻辑。

例如,XC90的车身结构中,车身结构采用33%硼钢笼式车身结构和大量高强度硼钢,抗拉伸强度高达1600Mpa,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则从源头杜绝有害挥发物。这些“看不见的成本”,恰恰是沃尔沃构建品牌护城河的核心。

从北欧极简设计语言到环保材料的全面应用,从车内空气质量管理系统到儿童安全座椅的前瞻性设计,沃尔沃汽车试图传递的不仅是交通工具的价值,更是一种“对生命敬畏”的生活方式。

这一策略在市场中形成独特护城河。袁小林坦言,沃尔沃汽车的用户群体并非单纯追求性价比,而是认同品牌价值观。在价格战白热化的豪华车市场,这种“品牌信仰”成为沃尔沃汽车的差异化武器。

面对中国豪华车市场的激烈竞争,袁小林更多底气来自“体系力”。他透露,沃尔沃正通过数字化服务(如线上透明化流程)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重构用户关系。这种“服务即产品”的思维,或许将重新定义豪华车的用户价值。

在消费者关系方面,沃尔沃强化了用户服务层面的体验,推出的 “消费透明服务”,让用户可以通过沃尔沃汽车App 溯源所有购车信息和消费记录,提升了消费者的购车体验和信任度。

当行业在智能化赛道上狂奔时,沃尔沃选择以“安全”为锚点,用“慢”思维构建技术护城河。在与袁小林的交流中,可以看到他既有对行业泡沫的清醒批判,也有对品牌未来的笃定。

在智能电动时代,安全仍是豪华不可退让的底线。而沃尔沃要做的,是让每一次技术跃进,都成为对生命的致敬。

以下为华尔街见闻与袁小林的对话(经编辑):

问:沃尔沃很早就开始研究智驾技术,但态度一直非常谨慎。现在很多车企已经公布了L3落地的时间表,沃尔沃有没有这个时间表?

袁小林:客观来看,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在车路云协同等各种逻辑上,都会有一段很长的发展过程。

在沃尔沃看来,(自动驾驶)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讲清楚的,不能模糊:究竟是人负责?还是车负责?这件事必须要非常清楚。如果是人负责,这就是一种便利性的功能,必须说清楚了。

比如说驾驶辅助功能,沃尔沃从2014年开始上车。很多朋友说,你们早就有了,为什么不宣传呢?很多东西都应该宣传,但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确保,你宣传时很可能会引起一些误解,如果我们不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一个生命可能会因为这样的误解,真的造成对生命的损害,这和我们的价值观是相悖的。在沃尔沃,我们绝不会有意无意地混淆便利性功能与主动安全之间的区别。

通过便利性功能和主动安全功能的组合与尝试,实现高阶自动驾驶是有可能的,而在当下的环境里,大家特别希望新技术的出现,去应用,去产生影响。但当新技术不成熟的时候,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自动驾驶)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沃尔沃相信需要全行业共同参与,以安全为底线来推进。

对于何时能上线高阶智驾功能?沃尔沃会十分谨慎。因为一旦公布相关的成功,会对社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人们会因为对沃尔沃品牌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熟。这种信息是以沃尔沃品牌98年的历史信誉做背书的,所以我们对此会格外的重视和谨慎。

问:从现在的便利性功能,再往下一步到L3的时候,是拼算力,拼芯片。沃尔沃在下一个阶段,在主动安全方面如何继续实现领先?

袁小林:我认为智能驾驶可以拆解为“智”和“能”两个部分,智就是智慧,就是能够做出判断和选择;能就是能力,就是将想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力。中国市场是当下智能化的高地,有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和合作方,这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链实力,拥有完整的全价值链条,我相信智能驾驶的落地在未来不是问题。但除了落地,还有一个如何“卖”的问题,是不是言过其实?是不是有误导?是不是出了问题会甩锅?这些都需要全行业以真诚的态度来面对。

站在沃尔沃的角度,我们希望能在自身扎实和优势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智慧的判断,去结合中国在智能领域的“高地”优势和产业链优势,实现智能驾驶的未来。

问:针对智能驾驶,从消费者的角度,如果有一天把选择权交给他们的话,是不是需要设置一些门槛,对他们进行一些教育的过程来保证安全?在设计和制造商会不会做一些类似被动安全的冗余设计?

袁小林:(智能驾驶)当下有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有冗余手段的、有利用AI的、有车云路协同的,大家都在各自的方向上在努力。沃尔沃始终还是同样的态度,希望在尊重生命,重视安全的基础之上将技术有所突破。我们相信这种希望,但保持审慎。

对于相关的教育,沃尔沃的态度是提升智驾的安全意识,作为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智能驾驶技术的初衷是解放人,是为人服务的,因此最好不要再给消费者增加任何的负担。

关于冗余,是要谨慎的。举个例子,AEB高速刹停功能,沃尔沃会在车速超过4km/h时激活,在相对速度低于60km/h时它能够避免碰撞;速度更高,它可以减轻碰撞程度。能不能做到以100km/h的速度做到刹停?当然可以,但代价是将灵敏度调整至很高,也就意味着其触发条件的门槛会非常低,会导致车辆大量产生“幽灵刹车”情况,这对行车安全也是一种危害。

问:现在豪华车的价格打得比较激烈,沃尔沃如何应对?

袁小林:车不是一锤子买卖,是一个真正的长期关系的开始,沃尔沃一直在提升服务的能力。从收购以前,沃尔沃的汽车服务就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流程,但10多年前大多都是纸质的、零散的。现在我们让它变得线上了、系统化了、透明了,这是科技发展进步带来的红利,这是我说我们一直在提升的一个例子,不断与时俱进,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贴心,更便捷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也会成为用户对沃尔沃的信任。

所以豪华品牌的价格从何而来,就是品牌力、产品力和体系运营能力给出平衡点,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沃尔沃花了大力气去建设这一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有非常强的信心。

问:如何评价沃尔沃在中国过去15年的表现?

袁小林: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品牌,沃尔沃在华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将中国打造成第二个“本土”市场。

沃尔沃抓住了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不仅在制造端和商业端都实现了不错的布局,还与时俱进,利用数字化与智能化,对原有体系不断完善和提升,在中国市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沃尔沃在欧洲市场的市占率是2%,在中国市场我们也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在过去15年打下的基础上继续努力。

2025年,随着我们在产品上“七剑下天山”,我们会不断增强产品力,争取在市场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问:对于Hakan重新担任CEO,沃尔沃背后的一些考量是什么?

袁小林:关于Hakan回归重新担任CEO的情况,我们发布的新闻稿里说的很清楚了。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挑战是不一样的,我相信董事会所做的决策。

Hakan前两天在内部提了三个关键词,will power(意愿的力量), curiorsity(好奇心)和respect(尊重)。要有意愿,要有非常坚强的能力,也要想干;对变化要有好奇心,有耐心和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探究这些东西;要尊重变化,尊重规律,一步步解决挑战。

这些都是关于企业文化方面的,对于我们从意识层面去面对外部如此剧烈的变化和竞争有很多启示。相信作为这么有经验的CEO,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这艘航船可以不断冲破风浪,持续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