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翰烽/文

据中国新闻周刊日前报道,2024年7月在东部某省S镇行政执法分局调查,基层干部反映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有许多超越了基层社会的实际需求,比如不让鸭子下河游泳、不让小鸡到户外散步、不让农户在院子里堆放柴火等。

2023年7月在华北D市调查,村干部也反映,搞环境整治居然要求农户家门口不能停放农用三轮车、摆放农具,甚至不能放一个小板凳。

当然,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力度的不断加大,现在像这样的现象应该少了许多,毕竟太过违背基本常识和常理,简直像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干部所做。

虽然是有所减少,但依然不敢大意。因为“刷白墙”“改三色”的基础还在,有一些工作依然存在政策执行的问题,这里面包含了几个实质性问题:一是有的地方“只唯上不唯下”,就是一切都是围绕上级的需求,而不是群众的需求。像上述这样的环境整治做法,明显就是“只唯上不唯下”。

二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现象比较顽固,不容易根治到位。比如有的领导就热衷于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就是瞎指挥、乱拍板。

三是开展工作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真正摸清基层的实情,没有真正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与困难。

也就是说,当下,在政策执行中,有一些超越了农民的生活生产需要,违背了乡村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从而得不到群众理解与支持,激化了干群矛盾,影响了干群关系。

如何理解这些政策执行的问题?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与反思。第一,法治。有没有基本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能不能坚持依法办事?比如一些政策的制定出台,是否做到了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没有经过法定的程序?还是只是某些个人的拍脑袋决策,甚至于一个文件也没有,就是口头传达到了基层去执行。

第二,常识。从现在有的地方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开展执法等现象来看,实在令人怀疑,他们到底具不具备一些基本的常识。比如,在农村,鸡鸭本就是农村的主角,它们的生活碍了谁的事?就像农村的烟火,也是多少年来的传统,却也似乎要禁绝才行。即使是现代化,乡村不还是要有乡村的特质吗?农民们都懂,难道说干部就不懂?

第三,领导。领导是什么?其中有一点应该是引导示范。领导总想干点事,错不错?不错!错的是什么?乱干事!

尤其是总想着干预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总觉得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不插手总是不舒服。当年,农民种什么也做不了主,今天这个结构调整,明天又是那个结构调整;今天这个要焚烧,明天那个要禁烧。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手。

领导还应该是什么?应该是具有前端引领的作用,什么事情要站得高、看得远。在农村,环境当然很重要,但是,农村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什么?农民最为关心的又是什么?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是什么?想过没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