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雷军趁着去美国参加GMIC大会的空档,顺便拜访了在硅谷“小有名气”的马斯克,试驾了上市不久的Model S。
当时的特斯拉靠着全员卖车勉强实现单季度盈利,处于分析师都不知道怎么吹的阶段。就在雷军拜访一个月前,香橼创始人安德鲁·莱福特发文做空特斯拉,留下了那句足以载入特斯拉发展史册的话:
“要是奔驰里装了60个车载电脑,能变成一个科技公司吗?”
2013年,雷军与马斯克合影留念
雷军也有类似的疑问。丰田普锐斯宝刀未老,奔驰刚刚推出全新S级混动,特斯拉的产能问题尚待解决。记录美国之行的博客里,雷军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作为一个成熟行业里的新来者,他既没有办法用最低廉的价格去做一款有品质的产品,也没有资本去做一台全世界最贵的汽车来征服顾客。
十年后小米成为另一位成熟行业的新来者,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2024年,中国市场同期上市了184个新车系,小米SU7并不鹤立鸡群,反而有很多短板:比如不算低廉的价格,并不实用的动力,充满争议的空间。
但恰恰是这些短板的存在,促成了它的成功。
一辆有缺点的车
去年3月小米SU7上市前夕,管手机业务的卢伟冰驾驶自家新车参加高通发布会,照片中卢总挺拔伟岸的身姿与狭小拥挤的车内空间形成鲜明对比,喜提热搜。
卢伟冰自证清白失败
后来卢伟冰澄清,前排座椅被拉到最后,导致后排空间略显逼仄。雷军本人也出面灭火,但挡不住小米SU7把中国男性平均身高拉到了一米八。
按轴距对比,小米SU7的轴距(3000mm)不仅超过了Model S(2960mm)和Model X(2965mm),与沃尔沃S90(3061mm)、宝马5(3105mm)这类豪华燃油车的差距也不大。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小米SU7实现长轴距的方式。
汽车设计与工程中有一个名为“L113”的参数,定义是前轮轮心到制动踏板的距离(dash to axle)。一般来说,豪华车型往往都会设计比较长的L113,在跑车中尤为常见。
L113:前轮中心到刹车踏板的距离
法拉利Roma,图片来源:懂车帝
由于豪华车大多搭载大排量多缸发动机,发动机体积变大后,纵置后驱方案会挤占车头空间。另外,长车头也会让驾驶员尽可能接近汽车中心,提升操控感。
同时,长车头会让车身看上去更加修长,驾驶舱靠近视觉中心后,视觉比例也更加协调美观。因此,长L113和与之对应的长车头,是豪华车某种心照不宣的特征。
《Tom & Jerry》中,汤姆被一辆超长L113的豪华车撞飞
一些定位豪华的车型甚至会有意拉长L113,比如并没有纵置发动机的沃尔沃S90,也有一个很长的车头。
从上到下:沃尔沃S90/宝马M4/奔驰S/玛莎拉蒂总裁,图片来源:懂车帝
与之对应,经济实用车型大多采用横置前驱布局,通过缩短车头尽可能做长轴距。本田的 “MM(Man Maximum Machine Minimum)”便是这种思路的产物——机械布置空间最小化,乘员舱最大化。
从上到下:丰田雷凌/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宝马7,图片来源:懂车帝
事实上,类似宝马7/奔驰S这类豪华轿车实现大空间的方法,并不是精巧的设计,而是直接增加车身长度,原因之一就是维持长车头带来的美观和“豪华感”。
电动车没有发动机,不存在发动机挤占车头空间的问题,因此大部分电动车都会削减车头长度换取乘员舱空间。但依然有车型会为了造型刻意增加L113长度,最典型的是特斯拉Model S、小鹏P7和小米SU7。
从上到下:特斯拉Model S/小鹏P7/小米SU7,图片来源:懂车帝
相比前两者,小米SU7把“空间换造型”的思路用到了极致:除了长车头,SU7还采用了更流畅的溜背造型,同时有意识地压低了车高,不可避免牺牲了后排头部空间。
SU7也许借鉴了保时捷的外观,但一定遵循了大部分豪华车的设计思路:在维持造型美观和“豪华感”的前提下,通过拉长车身弥补空间的不足。
虽然雷军反复强调SU7是辆五米长的C级轿车,但SU7车内空间让位于设计,导致后排头部空间的不足既是事实,也是SU7的缺点之一。
然而,空间的牺牲能够成为“缺点”,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条件:以“实用性”作为评判标尺。
对养家糊口的网约车司机来说,保时捷911无论如何都比不上能耗优秀、保养成本低的比亚迪秦;同样的道理,在一个独自生活并且不擅长侧方位停车的车主看来,MINI Cooper的小空间非但不是缺点,反而是优点。
如果一个消费者不在乎实用性,他的需求就很难被油耗、空间、维护成本这些参数指标精确衡量。
这种“非实用性需求”的增长,恰恰是中国乘用车消费结构中,最显著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变化。
非实用性需求
小米SU7去年公开亮相时,市场最大的困惑在于:小米为什么选择轿车而非SUV?
作为大部分汽车市场的销量主力,SUV车型挽救过保时捷的财务,撑起了兰博基尼的销量,创造了Model Y的销冠神话,在全球十大畅销车型中占据六把交椅,也是入局汽车工业的新势力最喜欢的入场券。
原因在于,SUV尽可能覆盖了乘员与装载空间、道路通过性、油耗与养护成本等几乎所有实用性指标,与家庭用车这个最大的细分场景相匹配。
家庭用车的特点是“既要又要”: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驾驶,但总有全家人出行的时候;跑不了几次长途,也得给大家的行李留出空间。所以有句话叫,“对玩车的人来说,丰田全是缺点;对用车的人来说,丰田全是优点。”
但过去十年里,中国乘用车市场消费群体结构最明显的变化,是非家庭用户占比的迅速提高。
按照易车研究院的口径,2014-2023年十年间,单身用户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比例从10%提高到了22%,同期的整体汽车销量只增长了28%。
虽然比例不算高,但考虑到中国恐怖的汽车销量,如果把单身用户视为独立的市场,其500万辆左右的规模已经接近日本汽车市场大盘,超过了德国和英国这类传统汽车大国。
家庭用户与非家庭用户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用车需求一定会向实用性靠拢,后者则恰恰相反。
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说,他的Dream Car或许是动力强劲的奔驰CLE,可以是小巧灵活的MINI Cooper,可能是从容不迫的宝马7(老款)。但无论如何不应该是别克GL8和本田CRV。
非家庭用户占比的提高,对应的是非实用性需求占比的增长。
小米很可能意识到了这种结构变化。雷军曾回应过“为什么做轿车而非SUV”:1.轿车更适合一个人开,同时兼顾家庭;2.轿车更容易做到“好看好开”;3.大部分年轻人的Dream Car都是轿车。
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对应着截然不同的产品理念。原因在于,实用性需求的定义始终是趋同的,但非实用性需求反而是多元的。
不会有人认为高油耗是一种“实用”,因此,实用性需求的内核是市场所共识的明确指标,比如空间、油耗、购买与养护成本等等。以此为基础,大部分实用车型都会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尽可能囊括所有指标。
但普适的商品一定是普通的。当所有的指标都被兼顾,产品形象就会变成电影中缺乏辨识度的正面角色。伟光正的“六边形战士”固然完美,但有灰度的复杂形象,常常更有魅力。
如果一个产品的长板足够长,它的短板也会异常明显。
MINI Cooper的小巧对应的是逼仄的空间;福特野马v8发动机的轰鸣,总是与感人的油耗交相辉映。但真正需要长板的消费者,并不会在意对应的短板。
非实用性需求扩张的第一个受益者并非小米,很可能是长城汽车。
主打硬派越野的坦克300一度一车难求。从实用性角度考量,坦克300的油耗未必称得上“实用”,越野也难说是主流的用车场景。但坦克300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塑造越野形象的同时,尽可能兼顾家用需求。
尽管没有详细的数据佐证,但考虑到中国的基建水平,大部分坦克车主最典型的越野场景,恐怕是过减速带。用这个视角审视小米SU7,无论是空间换造型的设计,还是SU7 Ultra高达1548Ps的马力,都很难说是“实用”。
无论有意为之还是不谋而合,小米的产品思路都和长城坦克有一定相似之处:锚定某个非实用性需求,同时尽量兼顾实用性需求,而不是用一款车争取所有用车场景。
实用性需求虽然对应着更大的市场,但趋同的需求和指标也意味着同质化竞争。身为汽车工业新兵,小米很难在成本控制与供应链管理能力上比肩比亚迪这样的公司,但他们有意或无意的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路线。
中国99%的道路都用不上1548Ps的马力——没错。但每一个lululemon的消费者都会练瑜伽吗?
下游的风口
小米汽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一个关键因素是将产品形象锚定于动力、操控、性能为代表的非实用性,抓住了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
SU7并非唯一以此为价值主张的车型,但大部分同类车型并没有对速度如此激进的强调,反而在实用性上做出大量妥协,无形中给小米留出了市场空间。
产业链的成熟固然是小米造车的大背景,但问题是,产业链对所有公司都是开放的。更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把自身的研发开支投向了哪里。
雷军2013年拜访马斯克时,当时的主流观点是特斯拉并没有比丰田的混动车强多少,反而胜在马斯克擅长营销。但雷军清楚的意识到了电动车最大的两个变化,把它写在了博客里:
一是电动化让动力变得非常廉价。由于电机的特性,同单位成本下电动车可以获得比燃油车更多的动力。马斯克深知大部分消费者并不在乎电动车是否环保,因此,特斯拉利用了这个特点,选择用跑车迅速提高影响力。
二是电动车极大的提升了智能化体验。丰田普锐斯的唯一变化是省油,但特斯拉完全改变了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用集中的域控制器取代了大大小小的ECU,实现了各类功能的集成。
基于这种架构,特斯拉可以通过软件改变硬件的功能,从而让软件的重要性提高——这恰恰是老牌燃油车企力有未逮的地方。
多年后小米进入汽车工业,其研发思路依然能看到2013年的影子:
锚定动力和造型的产品设计,投向以电机为代表的性能与操控的研发开支,聚焦在速度的传播策略。小米确实在对标特斯拉,但并非参数,而是一种价值主张。
“风口”是与小米如影随影的标签,但相比产业链的成熟,更像“风口”的恐怕依然是消费市场的结构变化。
社会财富增长总是与商品供给的丰富并行,与之对应的现象是,细分市场的增速会大幅超越市场大盘。
对二十年前的消费者来说,能开上皮实耐用的桑塔纳,已然是堪比太空旅行的人生快事。时至今日,又小又快的MINI Cooper、成熟稳重的丰田汉兰达、容易吸引男性的斯巴鲁brz和高尔夫GTI,都会找到对应的市场空间。
消费群体购买力的增长,必然会带动细分市场的扩大。过去二十年,中国乘用车市场规模扩大了十倍,但跑车/旅行车这类细分市场的规模很可能扩大了三十倍。
作为杂牌新能源代表,宝马在电动化的冲击中节节败退,但定价不菲的高性能产品线M系列却保持了13年正增长,并在中国创下10万辆的年度销量纪录,差不多是宝马(含MINI)中国市场大盘的15%。
二十年间,宝马M的产品形象、市场定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它的受众会伴随社会财富的增长扩大。
空间与油耗为代表的实用性需求是汽车产业的基础,但性能与动力对应的非实用性需求始终存在。但实用性可以用整齐划一的参数衡量,非实用性代表的价值主张却难以捕捉。
小米SU7上市前的大部分质疑,大多基于一种以实用性为出发点的假设。但事实证明,每一辆紧凑型SUV的驾驶室里,都坐着一颗向往速度与激情的心。
参考资料
[1] 理想汽车悄然取消轿车项目,不跟国产特斯拉硬刚,36氪
[2] 汽车产业趋势性结构性变革与大型汽车企业发展战略,车百智库
[3] 谁引爆了小米汽车,易车研究院
[4] 从“老三样”到智能电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25年,杰兰路
[5] 谁帮雷军造出小米SU7,智能车参考
[6] 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洞察报告,易车
编辑:李墨天
责任编辑:徐珊珊
封面图片来自Shotd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