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引言
"妈,小亮下个月结婚,彩礼还差五万,能帮一把吗?"
我站在厨房门口,擦着手上的水渍,鼓足勇气问。
婆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头也不抬回道:"没钱。"
当时一听,我发颤声音继续说:"就当借您的,我写借条,保证还。"
然而婆婆扭过头来:"借?你们不就是想打我存款的主意吗?我的钱是养老的,不是给你们随便花的!"
这话如一盆冷水从头浇下,浇得我浑身发颤。
01
婆婆今年74岁,退休前是一名小学教师,每月退休金3000元。
几年前老家拆迁补偿加上这些年的积蓄,银行卡里至少有85万。
这些年她跟我们同住,吃住行生病都是我们负责。
她每月退休金全都存起来,偶尔买点保健品和出去旅游。
而我和老张呢?一个在社区超市当收银员,一个在公司跑业务,两人加起来每月收入1.2万左右,还要还房贷、车贷。
儿子小亮要结婚,女方要28万彩礼,我们东拼西凑了,还差五万。
我咬了咬嘴向婆婆开口:"妈,就五万,真的很急..."
只听婆婆冷冷地说,"急什么?结婚可以缓一缓。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彩礼,成何体统!"
我站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此刻我多希望婆婆能理解我们的难处,可她的眼神告诉我,这事没得商量。
最终,我只能默默去厨房,锅里的汤已经煮沸,就像我此刻的心情,既滚烫又苦涩。
婆婆姓周,我们都喊她周妈。
当年我嫁给老张时,公公已经去世多年,婆婆一个人把老张抚养长大。
她是那种典型的老一辈知识分子,节俭、固执又有几分倔强。
十年前,周妈从老家县城搬来和我们同住。
刚开始几年,我们相处还算融洽。
她帮我照看孙子小亮,我负责一日三餐和家务活。
小亮从小跟奶奶感情特别好,放学第一件事就是跟奶奶分享学校里的趣事。
周妈退休前是小学老师,教了一辈子书,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
她的东西总是整整齐齐,每笔开销都记在小本上。
02
起初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习惯,直到发现她对金钱越来越执着,甚至有些偏执。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周妈的记账本,发现她连买菜,花了几块钱都记得清清楚楚,而这些菜明明是我们一家人一起吃。
更让我意外的是,她在本子的最后一页,写了一行大字:"养老钱,谁也别想拿走!"
我好奇试探着问:"妈,您这是......"
周妈立刻收起本子警惕着:"怎么了?我记账有问题吗?"
"没有,就是觉得您太辛苦了,天天记这些。"
而她却淡淡地说,"人老了,不记下来就忘。再说了,钱财不明白,迟早要出乱子。"
从那以后,周妈的存折和银行卡藏得更严实了,我们连她到底有多少存款都不清楚,只是从她偶尔的只言片语中推测大概有八十多万。
儿子小亮大学毕业后,在城里一家公司工作,月薪六千多。
去年,他认识了同事小燕,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今年决定结婚。
小燕家在邻市,家境还不错,但彩礼要求不低:28万现金,外加一辆车。
这在我们这个小城不算特别高,但对我们家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妈,这彩礼......"小亮一脸为难地坐在我对面。
我拍拍他的手:"别担心,爸妈这些年也攒了点钱,再说还有那套小房子可以卖。"
老张本想再多攒几年钱,把那套四十平米的老房子置换成大一点的,留作养老。
但儿子的终身大事更重要,他二话没说就同意卖房凑彩礼。
03
卖房的事一出,周妈却第一个反对:"那是你们养老的房!卖了房子,以后怎么过?"
我苦笑:"妈,儿子结婚是大事,咱们能帮就帮吧。"
周妈冷哼一声,转身回房间,"啪"地关上门。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老张开始想尽办法筹钱。
除了正常工作,老张下班后去送外卖,我晚上到附近饭店帮工。
每天忙到深夜回家,累得腰酸背痛。
就这样东拼西凑,加上卖掉的房子钱,终于凑了23万。
但离28万还差5万,而婚期已经定在下个月。
那天鼓起勇气向周妈开口,就是因为实在无路可走。
她那冷漠的拒绝,让我第一次对这个相处十年的老人产生了深深的失望。
"你们啊,就是败家。"周妈在餐桌上数落我们,
"年轻人结婚,讲排场铺张,有什么用?将来过日子还不是靠自己?"
"妈,现在这社会不比您那会儿,结婚不能太寒酸..."老张小声辩解。
"寒酸?"周妈提高了音量,"我当年结婚,你爸家就一床被子,我家陪嫁一个木箱,不照样过了一辈子?"